中学时代,我曾这样训练写作(附笔记,小说手稿)
文 | 行之
最近回了老家一趟,翻旧物的时候,翻到了一些中学时代的笔记本。我这个人比较怀旧,以前的东西,觉得有留念价值的,都不太舍得扔。
中学毕业后,留存下来的物件,我基本都搁置在老家保存了。后来经过一些整理,纸类的东西都放到了一个箱子里。
这次翻起来,翻出了很多回忆。贴着“非主流”风格贴纸的笔记本,小说的手稿,作文的打印件。它们既记录了我那时候的青春,也记录了我一些写作的印记。
不如来晒晒这些回忆,顺便聊聊写作。
修辞手法,63大类,78小类。当时特别感兴趣,但是老师只粗略地讲了一些常用的。我参照《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一条条的列,然后反复解析,找案例,再自己学着运用。
精分到78小类的修辞,理论上简单,但要真正全部融会贯通,化于无形,难度相当高。这也是考验写作者手艺层面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修辞不通,难见真功。
至今觉得这些修辞手法,真的就是写作上遣词造句的基本功。所有的文字最后拆分开来,都是炼词,语法,修辞这些技术型的东西。
只有先过艺这关,才能跨入到术的层面。
这些修辞手法,我依旧每年会温习几次。越到后面越感觉到,所有文字的表现形式背后,都有修辞的存在。它如同掌握了所有文字运转的规律。
各种摘录,现代诗,唐诗,宋词,小说、文章片段,语录,台词。看到觉得喜欢的就摘录下来。晚自习经常干这种事。
这让我不断感觉到一些文字的奇妙与美好。
那时候看高手的文章,辞藻华丽,文采飞扬,想着自己怎么才可以把文章写得富有文采。一比较就发现,自己的词汇量太少,很多书面语,生僻词,基本的名动词都不会用。
所以干脆用笨办法,照着作文书和各种小说,把不熟悉的词汇摘抄下来,然后一个个记,再慢慢运用到自己的文句里。
虽然后来很少做笔记,但是看到觉得好的生僻词,还是会默默记下来,然后适当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
高一的第一次小说作业。老师讲到小说的课题,让每个人课后写一篇小说。我因为一直很喜欢看武侠小说,所以写了篇偏武侠类的小说,名为《夜》。
自习期间写的玄幻小说,受那时候青春小说的影响,写得比较偏漫画风和矫情。基本上有兴趣就写几千字,然后同学们跟着看。
同样是晚自习时写的小说,为了好玩,把同学全写进去。后来,他们还一直在争论自己在小说里的角色,攀比谁更厉害。有些同学非要我把他写成他心目中满意的角色设定,比如绝世高手,将军之类的。
这种晚自习的小说,大概写了四五部,最开始是恐怖惊悚类,后来有青春言情类,最后又有了玄幻,武侠类。一大半都在同学翻阅的过程中失散了。
这应该是高中时,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文被印出来。当时学校有个作文竞赛,主题是“春”,我就瞎编了故事。当时的作文形式都很八股,想突破,也受到拘束,于是尽量去平衡,框架上还是走起承转合的路线。基本写过标准应试作文的都懂。
拿到奖后,学校把那一批作文都印成了小册子,发了我一份。这是我现在唯一留存下来的,中学时代的铅字版文字。
很多人问过我,提高写作能力,看什么书比较好?
我一直推荐的是这本《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有些人觉得我在搞笑。这不是高中的语文辅助教材么?人人都读过,有什么好推荐的。
其实我觉得,落实到写作技术层面的东西,所有的基础和理论,都在这本书里。这本书是所有文字创作的根源所在,其他书,都只是开枝散叶。
无论那些枝叶看起来多么茂盛,华丽,都是从这个根源生长出去的。这本书如果读通了,写作能力不太可能会差。
很多写作者,三两段就能看出其写作基本功不扎实,却痴迷于文学层面的高谈阔论。我一直不太提倡。文学首先是文字,文字都不过关,就会连文学的门槛都摸不到,谈再多理论都是空中楼阁。
这本书我是觉得可以反复翻的书。无论你是写作的新手,还是老手,还是高手,它都值得你一看再看。
最有效的方法,往往最简单。最有用的理论,往往最枯燥。我的写作学习,中学时代的笨办法,就是抱着这本书反复看,现在觉得终身受用。
201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