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校友何飞情系母校(原文)
晚上接到家乡初级中学刘校长的电话,再三邀请我作为嘉宾回去参加学校30周年的校庆,由于工作原因不能成行只有婉拒,盛会不能身与其中有些失落,但是更多的还是欣慰。
从小一起成长的村子里的伙伴、外甥启文(朱老师)就在学校任教,曾邀我专门为学校的校刊写了一篇激励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文章,对于发表文字或者刻意去突出自己成长经历的过程,这些年已经比较淡然了,但是对于哪怕只有一句话能激励孩子们的话语,我都非常认真的去对待,生怕自己做不好或説不好,枉然那半丝榜样的力量。
学校已经翻修和搬迁几次,那时没有公路,除了学校附近的方便一些,大部分人都赤着脚翻山越岭走十来里路起早贪黑的去上学,学校的窗户上的塑料纸根本挡不住寒风,一到冬天,本来穿着单衣破裳的我们谁也不愿意坐在窗子边上,真的冷啊!学校没有食堂,军用挎包、布袋、毛巾缝的口袋里大部分都装着土豆,条件好些的有个铝饭盒里装着包谷面红豆酸汤的冷饭,有些同学早上吃点东西,要到晚上回家才能吃上口热饭,当然回家没有作业,因为要忙着割草放牛干农活,那个年代的人,回家很少让闲着的,不填饱肚子,朗朗的读书声抵不住饥饿啊。
有时到冬天生个火炉子,好多时候没有煤碳就只有冻着,外面飘着雪花,寒风从破窗往里灌,有许多同学穿着补丁衣服或赤着脚,可以想想,能坐在那样的环境里求学需要多大的一种求知的欲望。学校没有自来水,口渴了忍着,实在忍不住了就附近到处找水喝,冬天还好,到夏天有时嘴唇都干裂了也没有水喝,现在想想那种想喝水的欲望让人刻骨铭心!这也是这两年我一直给几所学校捐赠饮水机和水杯的原因之一。那时不敢想健康饮水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水喝,有些时候牛脚踩在泥土里有个坑,下雨了装满水,我们会弯下身去喝那牛足印坑里的水,现在想想那是多么悲催的日子,其实,忍忍就过了!
就那么恶劣的环境,虽然没有出来什么特别的达官贵人,但是还是走出了一批大学生、硕士、博士,老师、乡镇长、处长、团长乃至厅级干部和企业家算是走出了两代人,从小学到中学有上万人在这里受到教育,由此而开始改变自己的命运,我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现在在省城交警队当一把手,我们每次见面聊得最多的,就是那艰辛但是充满生活味道的求学岁月,让人永生难忘!
如今家乡依然贫困,但是学校的校容校貌、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师资力量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刘校长在电话里告诉我説近期获得了几个奖,被昭通市评了个一等奖,还有县里的综合排名大奖,还有非常优秀的老师也获得各种荣誉,我半开玩笑的和校长説,以后我们要把这么一所边远、贫困的学校办得让城里人来乡下读书,那些所谓的城市贵族学校,他们无法理解我们那里求学的精神和进步上的可贵!
做了官的,都会把这段求学的路做一面镜子,打拼成了老板的,已经有人设立了奖学金,每年都会为那些优秀的学弟学妹们予以肯定和奖励,刘校长告诉我,中学走出去三四千人,有近千人想回去参加校庆,不管出息与否,成功与否,能让众多的人牵挂着、激励着,这就是知识的力量所在。表弟春学在省城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青年音乐教师,亲自为母校写了校歌并作词、作曲,并为学校捐赠了全新的进口钢琴,他説还要亲自为学校培养音乐方面的人才,这些点点滴滴,别人看来的微薄之力,却让我们这些走出去的人倾注了奋进的心血和点燃了星星之火。
落后才会贫穷,我们一起努力,先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再做一个走出大山的人,回头,我们一起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让那里的山山水水,仍然充满纯朴的笑声和快乐的歌声,让母校的怀抱,伴着我们走得更远,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