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出无效努力的怪圈,成为高品质勤奋者?
“你最近怎么样啊?”
“忙。”
“忙什么呢?”
“呃,好多事情……”
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每天从早到晚忙得团团转,可是如果别人继续问一句有没有忙出什么成果,那我就只能尴尬地无言以对了。
为什么那么忙,却又看不到成果?很大一个原因是想要的太多,想学的也太多。细数下来,从2017年到现在,我买了15个课程,订阅了六个专栏,此外还有分答小讲以及一些零零碎碎的课程。
这些课程有的只是匆匆过一遍,有的甚至都没看完。学习网络课程、阅读、写作、上班,这么多事情糅杂在一起,看起来每天忙得跳脚,但是没能改变生活,反而陷入了一种低效甚至无效勤奋的怪圈。于是越来越焦虑。
如何跳出无效努力的怪圈提升勤奋质量呢?里奥·巴伯塔在《少做一点不会死》一书中讲到的三点方法值得借鉴。
如何跳出无效努力的怪圈,成为高品质勤奋者?1.了解自己
作者开篇的一段话就把我惊到了:
持续提高产能并不一定能得到最佳结果,做一大堆事并不意味着你做的事都有意义。事实上,这么做就像是玩轮盘赌:如果你做了足够多的事,总有一件能让你获得巨额的回报。
我做那么多事情,可不就是像在赌博,期待某一件事能带来收获。却很少停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不了解自己。
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但并不一定每个人都清晰自己的价值观。我们需要弄清楚自己的价值观,了解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想明白自己期待的生活是什么模样,然后据此来选择什么该做什么该放弃。
除了价值观,我们还需要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了解自己这辈子、这一年、这个月、这一周最想实现什么目标。
只有了解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才能正确做出取舍与决策。这个过程可能并不容易,但是绝对有必要。
叔本华说:“别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如果自己不主动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那就会经常被别人的价值观牵引。
了解自己,是终身必修课。
如何跳出无效努力的怪圈,成为高品质勤奋者?2.自我设限
里奥·巴伯塔在书中讲到:“毫无节制使我们无法发挥实力。它会削弱我们的能量,降低我们的效率,害得我们精力分散,最终筋疲力尽,没有力气去做最重要的事。”
针对这一局面,他提出了为要做的事情设定限制。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列下需要设限的领域。
结合自身实际,我列了以下需要简化的领域:
①渴望学习的课程,即希望提升的能力
②每日待办事项
③上网时间
④关注的公众号、加入的群聊
如果这些同时进行,又会陷入另一种混乱。一次只改造一个领域,集中精力更容易成功。
其次,制定自我设限的步骤:
①分析过往频率,设定限额。
②做实验,看看这个限额是否合适。
③根据实验情况,做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限额,逐步养成习惯。
要想改变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的状态,我们在思考上不设限,行动上却要设限,将精力集中于主要事情。正如吴军老师所说,“如果事情做得不好,那就惟有少做。”
同样的,秋叶大叔也曾说过:“放弃生命中很多值得去做但是不该去做的事情,拒绝你生命中的可能,你才有可能把想做的一件事做好。”
自我设限,是一种远见。
如何跳出无效努力的怪圈,成为高品质勤奋者?3.抓重点:选择回报最大的任务
泰德·威廉斯是波士顿红袜队的击球手,他被称为“史上最佳击球手”。
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厉害?据他自己解释:“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击球手,你必须等待一个好球。如果我总是去击打甜蜜区以外的球,那我根本不可能入选棒球名人堂。”
优秀的击球手,只打击中概率较高的球。同理,高阶的成长者,做事须抓住重点。不论青红皂白,什么都做,浅尝辄止精力分散,最终只会陷入又忙又穷、无效努力的怪圈。
古典在《跃迁》一书中就曾讲到:“高手就是在高价值领域,持续做正确动作的人。”
所以,在行动之前就需要思索哪项任务能带来最大的回报,哪项任务能带来最长远的回报。当然,这个回报不一定是金钱,它可以是任何你觉得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与家人相处的温馨时光。
开启一项任务之前,不放停下来问问自己:
这项任务能否在本周或本月之后持续发挥影响力?它能如何改变我的工作、事业和生活?它对实现我的长远目标有没有帮助?这个目标有多重要?
这个思考过程可能只需要几分钟,但是能让自己受益无穷。
认清方向、抓住重点,在高价值领域抬头苦干,才是奋斗的正确姿势。
如何跳出无效努力的怪圈,成为高品质勤奋者?想要的太多,不加思考的行动,使得忙碌成了偷懒的外衣,奋斗变成了苟且的包装。跳出这种无效努力的怪圈,成为高价值勤奋者,可以从了解自己、自我设限、抓重点三方面入手。
其实这三个技巧是相辅相成的,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苛刻一点,生活才会给你更大的回报。就如同博多·舍费尔所说:“你一生中能否有所作为,并不直接取决于你铁一般的行动准则,而是与你的梦想、目标、价值观和策略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