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2020-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默默地中海

教案优化

活动设计: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老师讲“一鸣惊人”的故事。

2.请同学们也试着用三句话来讲课文的故事,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能不能把三句话浓缩为一句话呢?

4.这一句话其实就是课文的标题。请同学们翻译一下课文题目。

题目中的“讽”和“谏”分别是什么意思?

(二)研读邹忌

1.课文不仅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在课文第一节中,哪些词句能表现邹忌的特点呢?为什么呢?

2.邹忌在与徐公的比美中,思考的结果是什么? 

你能补充邹忌还想到了什么吗?

3.对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很多人也许就一笑了之,但邹忌却对此有思考有反思,并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

于是邹忌就带着自己的思考结果入朝拜见齐威王,曰“王之蔽甚矣!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比较课文,这样说可不可以?

4.找一找,邹忌与齐威王之间有哪些相似点呢,而他们身边人的相似点又是什么呢?

5.从邹忌的进谏中,你读到了邹忌具有哪些特点?

邹忌是个一心装着国家的人,也是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人

(三)研读齐威王

1.文中些词句最能表现齐威王的特点呢?

2.“善”的意思是什么?一个字简明扼要,却意蕴丰富,你能读出这个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吗?

3.齐威王的三令三赏是根据什么来决定的呢?

4.仅仅是根据进谏人的勇气吗?还需要什么呢,你从哪读到的?

5.从齐威王的纳谏中,你读到了齐威王具有哪些特点?

6.通过“善”,我们读到了一个善于纳谏的明君。

学到此,你认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什么呢?

(四)总结

请同学们学了课文来造句,用“因为有了……,所以有了……”造句。

再教感言

走一步,再走一步

初教《邹忌讽齐王纳谏》,心里其实还是有些失落的,课堂设计和最后呈现的效果有很多遗憾和不足。课后听到同学们一句句真诚的点评与建议,尤其是黄老师把自己对文本地解读、对我的课堂的完善,都毫无保留地一一指导给我。一言一句,对我都如醍醐灌顶,都在不断地引领我、鞭策我。从一节遗憾的课堂中,我可能学到的比一节成功的课要多很多。文言课堂,文与言的比重该如何把握?课堂活动效果该如何变得更圆满?如何把想到的很多好的设计再完善再深入呢?

在吸收了同学老师的意见后,重新执教这篇文章,优化完善了当初的一些问题。

一、用问题引领阅读,问题更开放

课堂设计的主问题改成“找最能体现邹忌人物特点的词”和“找最能体现齐王特点的词”。不局限于老师的预设,不再只找一个答案。撒开来让学生说,学生放得更开些,思维也相对发散。让学生在找出词后,继续用一些问题把学生带进文本中。

二、用活动实现言文,言更扎实

初教时以文入言,却没有很好地做到以言入文,存在着重文轻言的问题,没有言文相融。再教此文时,文与言双向关系处理的问题也是值得我思考的,如何通过学习活动让两方面内容有效融合?怎么在言上,在重点文言字词句上适当加大比重?

在三五句话讲故事的活动中,记住“讽”与“谏”的含义。在找哪些词句表现人物特点时,重点探讨落实“自信”、“于是”等的古今义,“暮寝而思之”的“而”的用法等。在三问比读活动中,落实“孰与”的字词含义和比较句式。在补邹忌心理的活动中,掌握“美我”的“美”,是个意动用法。在删后与原文比读的活动中,强调“诚”、“蔽”的含义以及“地方”的古今义。在分析齐王三赏活动中,引导学生区别“面刺”、“谏”、“谤”和“讥”的含义。同时注意“闻”的使动用法。在品读结尾活动中,抓住“此”一词,理解具体指代的内容。

再教课文,的确重难点的字词都得到了关注落实。由文到言,再由言入文,用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关键字词、句式特点。

三、注重收尾,文体特点更彰显

初教时,黄老师和同学都提到了收尾过于弱了些,尤其是史传类文章的特点没有涉及到,史传类文字对现代生活的意义都没有进行教学。

按黄老师的意见,加了对全文回顾的造句训练,“因为有了……,所以……。”在学生地造句后,总结到其中有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从而收尾,使国家强大不仅要有明君,更要有邹忌这样的能懂自省、会思考、敢进谏、一心装着国家的贤臣。

再教此文,努力完善课堂活动设计,尽力弥补初教时的不足,做到由文入言、由言到文两者的融合,使文言教学更有效。课堂活动设计的确需要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才能从山重水复走到柳暗花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