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能力方法认知读书

如何提升你的学习力?

2019-04-07  本文已影响64人  周噔噔

最近都太忙了,一直没来得及写文,感到深深的内疚哈哈。

今天终于有时间来给大家做分享了,话不多说进入今天的主题如何提升你的学习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觉得自己在学习,可每天又都觉得自己脑袋里面似乎空空的,学了半天愣是啥也没记住,抱着手机每天刷着微博微信公众号,感觉自己如饥似渴的看了好多文章,却发现,没一个是对自己有用的。

于是我也在一边学习一边焦虑的时候,看到了《好好学习》。

书中提到我们要提升学习力最主要是这3个底层方法:训练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以教为学我就不多赘述了,这里主要讲其余两个方法。

一、训练反思

我不知道你们听到反思会不会头很大,至少我是的哈哈哈,因为自己曾经就写过不少流水账的所谓“反思”。

《好好学习》里说的反思,可不是我们日常的流水账总结。反思不等于总结。

总结是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结果做出好坏的判断,而反思则是对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推导原有假设——反思校正假设的过程。

好了,你可能会有疑问?假设是什么?

其实我们通常做事的顺序是这样的: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我们所有的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我吗提出的假设观点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的相符程度。包括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是一种假设,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是我吗所认为的真实世界。

简单来说就是,但一个事情的结果是坏的,那么一定是我们在当时所做出的假设是错误的,于是反思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如果我们的结果不好,却不对错误的假设进行校正,那么下次你还是会犯同样的错,做出同样的错误假设。

在这里要说一个反思的小技巧:如实记录。

因为人的大脑是很具有欺骗性的,举个例子,当你因为某件事跟家人吵架了,在事情过去之后很久,你在回忆起这个片段,在你的脑海里是不是有自己的影子,那你就注意了,这整件事已经被你的大脑自动重组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认知失衡”,就是说但一个人的认知与其作出的行为不符时,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自动的去为自己先前作出的与自己认知不相符的行为作出解释、否认或是扭曲解读整个事件,以此让这次的行为符合我们的认知。

所以当你凭借记忆对过去的经过进行回忆时,回忆到的是大脑已经重构的经历。所以要想反思达到最佳效果,如实记录是一大前提。如实的记录事情的经过结果、当时的情绪、思考过程以及外部环境,才能保证反思的有效性。

二、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大家应该都听过,那在这里刻意练习到底是练习什么呢?练习我们的元认知。

什么是元认知?

元认知决定了我们的认知效率和认知深度,那元认知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元认知就是我们对我们思考过程的思考。是不是很拗口,没关系多读几遍你就懂了哈哈哈。

思考过程的思考?这不正是我们之前说过的反思吗?对的说通俗点就是对自己做出的假设思考过程进行分析。而反思也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发现我们临界知识。当临界知识积攒到一定时候,我们的认知深度和效率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三、临界知识

什么是临界知识?就是适用范围广、对我们有用的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基础底层规律。比如一些硬科学:数学、物理等,当然软科学也可以但用时我们需要思考其适用边界和局限。

如何发现呢?

书中给出了3个方法:从兴趣爱好入手、追寻知识原始出处,了解清楚它的适用范围和局限、用更加基本的原理解释知识、没有解释时自己创造假设去反复验证。

如何运用呢?

总结规律和应运规律,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知道”和“做到”的差别。要克服这一难题最大的办法,就是刻意练习,这里的可以练习不是叫你抓住一个问题不断的用基础知识验证的练习,而是将基础底层逻辑在不同场景重复,不同时间重复练习。

可是没有案例,搜集别人的案例时间成本太高,怎么办?

所以反思就再一次发挥它的作用,我们可以再写反思日记时候,主动将场景问题,与掌握的临界知识进行联系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问题场景——界定问题——进行深入解释。

在这里说明一下,解释的为3个层面:现象解释、技术规律解释、通用规律解释。

如果把这三个解释层面比如成冰山的话,那么现象解释就是冰山一角、技术规律就是水面下的冰山、通用规律就是冰山的底,是最底层的规律。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而看不到最底层的规律,如果能够提升自己的认知效率和深度,对我们提升学习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书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包括一些通用临界知识的介绍,我就不多说了,这里分享的仅仅是我觉得比较重要的部分,如果你想借鉴学习不妨花时间好好读一读《好好学习》,从中找到属于你的知识体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