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祭黛玉,实在委屈
我们知道,晴雯死后,宝玉极尽哀伤,用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祭奠清白洁净的晴雯,并写下了文采飞扬的长篇祭文《芙蓉女儿诔》。
晴雯虽然死得冤屈,可是有这么一篇祭文,足以使她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慰。
相比之下,作为稀世俊美、诗意俊雅且为宝玉唯一知己的黛玉呢,却没有这样的幸运。不仅没有这样一篇祭文,就连宝玉的哭灵都那样凄凄惨惨戚戚。宝玉原先的机灵劲全没了,一个字也写不出。在新宝二奶奶和袭人的密切关注下,连对黛玉的祭奠都没有。
黛玉死得甚至连金钏都不如。金钏虽然没有宝玉为她写的祭文,但是她能得在生辰日,宝玉不顾王熙凤生日重要场合,为她一身素衣骑马奔出城外几十里,然后诚心、静默地焚香祭拜。这不得不让喜欢黛玉的读者们为其叫屈。同时,也深深遗憾曹雪芹未能写完整部《红楼梦》。
有读者认为宝玉祭奠晴雯的《芙蓉女儿诔》便是祭黛玉的祭文。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晴为黛影,晴雯无论从相貌上,还是从性格上都和黛玉比较像,她们的命运结局也应该是相似的。
第二,宝玉祭奠晴雯并吟诵长篇祭文《芙蓉女儿诔》时,黛玉是在场的,并且是宝玉的知心听众。一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宝玉叫到:"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
哪里是晴雯显魂,分明是黛玉从芙蓉花中走出来。赞叹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
宝玉说,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蹈于熟滥了,所以改个新样。
宝玉祭奠晴雯,黛玉在场第三,因为黛玉的提议,宝玉修改祭文,改来改去,改成祭黛玉了。
具体怎么回事呢?
首先,黛玉提出"红销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句意思虽好,但是用词不雅。为什么呢?"红销帐里"这词被人用得熟滥了,也就是说这个词是陈词滥调了,诗词中也好,才子佳人小说也好,都喜欢用这个词。
黛玉对这么长一篇祭文,单单挑出"红销帐里"这个词语用得不好,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红销帐里"也就是用红色的薄丝绸做成的帐子,前面贾母还让王熙凤拿软烟罗给她做一个帐子挂。这个"帐"不知是床帐还是房间里的帐幔,但无论是指哪一个,都让人觉得有一种诉说不清的暧昧之情。而晴雯之所以被王夫人赶出去,不就是因为怀疑晴雯怎么着勾引宝玉了吗?而事实上晴雯是清白无辜的纯情少女,所以,用"红销帐里"自然就容易引起歧义。
黛玉提议改成"茜(深红色)纱窗下","如今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槅,何不用'茜纱窗下,公子情深'呢?"
霞影纱,前面关于软烟罗那篇文章我们说过了,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贾母看黛玉房间的绿色窗纱不好看,还说这园子里有翠竹,没有桃树杏树的,用绿色不配,应该用银红色的软烟罗,即霞影纱,并吩咐王熙凤尽快给黛玉换上。
"红销帐里"改为"茜纱窗下"立马就让人觉得雅致了,也不会引起歧义。而且是现成的景色,何必用别人都用得烂熟的词语呢。
还记得黛玉和湘云在中秋月联句时,湘云因看到一只鹤从水塘中飞出去,因而得句"寒塘渡鹤影",当时黛玉就禁不住赞叹:"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
其实这句"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用来称赞"茜纱窗下,公子多情"一句也同样是合适的。可以看出黛玉在诗词上追求自然之风,喜欢写现成的景致,而不喜欢借用别人写得滥熟的词调。她有现成的景和情,何必借用别人的滥词呢。
宝玉也对黛玉的这一更改大加赞赏:"好极,是极!到底是你想的出,说的出。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妙事尽多,只是愚人蠢子说不出想不出罢了。"
但是宝玉又提出了一点顾虑:虽然这一改新妙至极,但是黛玉居住在茜纱窗下可以这么写,对于宝玉却是不敢当。
黛玉的潇湘馆里有绿竹,所以贾母特意安排用银红霞影纱来糊窗子,可是并没有安排给怡红院也糊霞影纱。虽然宝玉若也要糊霞影纱也极容易,但是未必配怡红院的环境。从怡红院的名字以及"怡红快绿"的匾额来推测,怡红院应该少不了红艳的花朵,用霞影纱反而不配了。因此宝玉觉得"茜纱窗下"对于自己是不敢当的。
黛玉笑道:"何妨。我的窗即可为你的窗,何必分得如此生疏。"黛玉本意是拉进与宝玉的关系,我的也是你的,何必分得那么清楚呢。
宝玉担心的是唐突了闺阁,闺阁女儿的新妙之词,被自己盗用来,万万使不得。因此,他也干脆进一步拉进与黛玉的关系,我的丫鬟也是你的丫鬟,改成"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算是黛玉诔晴雯的倒好,宁可弃此一篇大文,万不可弃"茜纱窗下"的新句。
宝玉的意思是,这洋洋洒洒的一大篇《芙蓉女儿诔》都不如黛玉一句"茜纱窗下"的新句好,因此宁可把整篇文章的署名权都给黛玉,也不能去掉"茜纱窗下"的新句。这样虽然这篇诔文与宝玉无涉了,宝玉也会心满意足的。
宝玉祭奠晴雯宝玉考虑是出于对黛玉才华的珍视,但是黛玉却不同意这么改,原因有三:第一晴雯不是黛玉的丫鬟;第二"小姐""丫鬟"的也不典雅;第三好像是在咒紫鹃死一样。
这么一说,宝玉便又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无限狐疑。
黛玉为什么会忡然变色?因为住在茜纱窗下的是黛玉,这句话仿佛是在对黛玉说,"我与住在茜纱窗下的你无缘了,你竟如此薄命,如今你我天人两隔,你在黄土垄中,我来祭奠你了。"
这样的话,《芙蓉女儿诔》可不就成了祭黛玉了?
第四个理由,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她们玩占花名儿时,黛玉抽到的就是芙蓉花,题着"风露清愁",后面的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这么来看,黛玉是芙蓉花,用《芙蓉女儿诔》来祭黛玉倒也合适。
虽如此说,依然让喜欢黛玉的读者觉得实在是太委屈。为什么呢?
第一,《芙蓉女儿诔》前面洋洋洒洒那么一大篇,写得压根就不是黛玉的生平事迹,根本就与黛玉无涉。这篇诔文明明是祭晴雯的,硬要说祭黛玉,也只是捎带。
祭祀一个丫鬟,捎带着祭诗意俊雅、稀世俊美的黛玉,这实在是太委屈黛玉了。于身份也不合适。
第二,宝玉写《芙蓉女儿诔》时黛玉还活着,还活生生地站在宝玉面前。与其说《芙蓉女儿诔》祭黛玉,倒不如说是宝玉一语成谶。
宝玉和黛玉讨论《芙蓉女儿诔》是前八十回《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最后一次的互诉衷肠,却这样草草收场,让人不禁感到惋惜。
第三,《芙蓉女儿诔》只有一句是与黛玉相关的:"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而其中的新句还是黛玉本人想出的,就没看出宝玉祭黛玉的诚意,倒给人一种"无情"的感觉。而且还写在黛玉活着时,更像是咒黛玉死。实在让喜欢黛玉的读者感觉委屈。
第四,再来说一下黛玉抽到的芙蓉花。
我们都知道芙蓉是分为木芙蓉和水芙蓉(即莲花)的。晴雯死时,小丫鬟骗宝玉说晴雯死后做了芙蓉花的花神,小丫鬟之所以这么编是因为她刚好看到园子里的芙蓉花盛开。宝玉祭奠晴雯时,黛玉从芙蓉花中走出来。从这两个细节不难看出,晴雯管的是木芙蓉,而且木芙蓉是秋天盛开的,所以宝玉在《芙蓉女儿诔》的开头这样写道:
木芙蓉"……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至祭于白帝宫扶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
宝玉明白说明了是祭祀主管秋天木芙蓉的芙蓉女儿。
那黛玉抽到的芙蓉花到底是木芙蓉还是水芙蓉呢?众人笑道:"这个极好。除了她,别人不配作芙蓉。"可见这芙蓉花是很配黛玉的为人品性的。那么,你们觉得木芙蓉与水芙蓉哪一个更配黛玉的品性呢?水芙蓉不更配黛玉冰清玉洁的品性吗?
水芙蓉水芙蓉是夏天开放的,那么宝玉所写的《芙蓉女儿诔》就与黛玉所抽的芙蓉花没有什么关系了。
第六十三回中写到的黛玉所抽到的签子,是为了暗示黛玉红颜薄命,并非暗示《芙蓉女儿诔》是诔黛玉的祭文。因为花签的背后的诗句是:
"莫怨东风当自嗟。"
这句诗出自欧阳修的《明妃曲再和王介甫》,前面的一句便是:
"红颜胜人多薄命"
和"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一样,都是一语成谶,暗示黛玉的红颜薄命。
由此分析,《芙蓉女儿诔》并不是宝玉祭黛玉的祭文了。
所以,无论《芙蓉女儿诔》有没有祭黛玉的,都让喜欢黛玉的读者为黛玉感到委屈。
司棋薄命,还有潘又安陪着一起死呢。
金钏薄命,还有宝玉一身素衣骑马奔出城几十里焚香祭奠呢。
晴雯薄命,还有宝玉那么洋洋洒洒一大篇《芙蓉女儿诔》的祭文呢。(以上三者都是在前八十回完成的悲剧。)
这些都让读者心中稍稍有点安慰。
可唯独,黛玉的死,让人不平,不仅没有祭文,连宝玉的哭灵都那么凄凄惨惨戚戚。黛玉既没有金钏那样离城几十里外的清净之地焚香祭拜,也没有"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的供奉。
宝玉整个人傻了大半,不仅一点机灵劲都没有了,一句词也想不出,而且也不像以前自由能骑马跑出城外几十里了。稍明白些,就"又想黛玉已死,宝钗又是第一等人物,方信金石姻缘有定,自己也解了好些。"看到这样的句子不免让人生恨。
难怪常常有读者深恨《红楼梦》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