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丰子恺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能够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再认识丰子恺》这本书是一本特集,带领我们走进丰子恺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人,即丰子恺的人物关系谱。主要分六大关系:家人、老师、学生、共事、影响丰子恺的人和丰子恺的朋友。
丰子恺身上的标签很多: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但是《再认识丰子恺》并不是单纯在用作品谈论丰子恺,而是讨论丰子恺的漫画、散文对当时以及后来的影响。
当时的人怎样评价丰子恺呢?
答案是褒贬不一。
喜欢他画作的人,邀请他为作品配上插画。
朱自清的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就插入了丰子恺为自己女儿所作的漫画;夏丏尊的译作《爱的教育》,封面和插图的绘制都出自丰子恺之手。
“1924年,由朱自清和俞平伯合办的刊物《我们的七月》上刊登了一幅画。”“这便是丰子恺的成名之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不喜欢丰子恺画作的人,比如周作人,给出的评价很低。
“尤其是丰子恺给鲁迅小说的插图,周作人对此的评价是油滑、肤浅。他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写文章谈到这个事(丰子恺给《阿Q正传》作插画)了。”——止庵(周作人研究者)
丰子恺对后来有什么影响?
从民国至今,丰子恺的作品流传甚广,尽管有的人认为他的画作非常“肤浅”,却还是有人喜欢他的作品,认为他的画“命题很大”,为“人生漫画”。
“在当代画家、国民影像研究者刘树勇看来,丰子恺既在世俗之上,又处于现实之中,他的为人是影响他漫画、散文等表达媒介的源泉。”
我们如何看待这些评价?
丰子恺并不畏惧这些评价,给出的态度是继续画画、写作散文,从而产生了鲜明的个人风格,自成一派。
我们看待这些评价应该同丰先生一样,丰先生面对难听的评价,并没有丧失画画的信心,反而用最大的热情画画,不管外界的评价如何,坚定信心。
周作人评价丰子恺的画作,也是有原因的,止庵认为现在的年轻人看不懂周作人、鲁迅,但是当时的周作人代表的是高峰的水平,在当时周作人属于“京派”,丰子恺属于“海派”,“京派”一向都瞧不起“海派”。
了解了派系之分,再来说说“京派”和“海派”的区别?
区别在于文学性的浓厚,文学性越浓,离商业味就越远。通俗点来说,就是写文学小说和写网络小说的区别。
要是再引用一段《对楚王问》,你就更能明白周作人的不屑了: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曲高和寡,丰子恺的艺术标准是大众化的,并不高深,却足够打动人。
从丰子恺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从丰子恺的身上可以学到三点:投资自己、学会观察、不忘初心。
1、投资自己
丰子恺家境并不富裕,没有能力支持他留学,所以他仅仅有过十个月的日本游学,但是,这次游学带给丰子恺的经历却在他的作品里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学习的投资是最有价值的投入。
我们看到的丰子恺的画作,画的人物大部分是无脸人,主要原因是十个月游学中见到的竹久梦二画作的影响,竹久梦二认为:“作画意在笔先。只要意到,笔不妨不到的,非但不妨不到,有时笔到了反而累赘。”
另一个影响是,“标题艺术”,标题在竹久梦二的画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点,丰子恺更是运用得炉火纯青。
2、学会观察
丰子恺作品传递的是童心未泯,纯真、超然物外的态度,他的画作带给人惊喜的是他细致的观察,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打动读者。——处处留心皆生活。
3、不忘初心
如止庵所言,丰子恺在文革当中把《护生画集》完成,证明丰子恺是有信仰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