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内向亲子教育亲子教育

为何这类话如一箭穿心?

2017-07-12  本文已影响115人  贝加

很多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是这样的:

你就不能聪明点?

你就不能懂事点?

你就不能像人家小张那样机灵点?

你就不能坚强点?

你就不能招女孩喜欢点吗?

你就不能......!

这种话像一把利刃,直扎心窝:嗯,一个人应该聪明,而你不聪明。

没听过这句话的人,可以回家抱抱你的父母或者爱人了,或者感谢上苍让你啥都有。

后面的评价词汇都是我们期待自己的样子,当然,虽说是期待,却到底也不无法准确说出什么是聪明点,懂事点,机灵点。更让人心碎一地的是,还都是“你就不能!”,梦想看似很近,却越来越远,心中深深地烙下了“我不聪明,我不懂事,我不机灵,我不坚强,我不招女孩喜欢”。

说白了,就是你怎么这么笨,这么蠢,这么没有魅力!

但是他又不直接这么说,这么说打击的太明显,怕你自暴自弃又怕你直接造反,比如他说“你真笨”,你会说“我就是笨”,或者“你才笨”,那他就无法再控制你了。

所以,他给了你一剂强心针:

这话听起来就好像是这样的:你可以聪明但是你没有尽力去聪明;可以机灵但是不用心去机灵。不但让你有一种沉重的打击感,你还无法直接反驳他。

真真的恨铁不成钢,先把铁打弯,让听者感受到的是,对方不一竿子打死自己就是壮志未酬。

问题是,很多父母还觉得这是在教养孩子做人,很多爱人以为这是出于对伴侣的爱,忠言逆耳。

这不是教养,这不是爱,这是赤裸裸地打击。不能就事论事,不能给予实际指导的人,最擅长把问题上推评价。这种评价充满全盘否定和批评,即便是批评,我们也应该让批评具备实际意义以及实际可操作性吧。

聪明点?谁能给我解释一下如何操作?

懂事点?什么才算是懂事点?

更别说机灵点,坚强点,招人喜欢点......不胜枚举

有些人已经习惯这么说话了,即便他们的话遭到反击,也从来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此言一出,就会遭到对方的反击?相反,他们会觉得对方为何如此不堪一击,说他一句他就暴跳如雷了,于是,他们会在此基础上,给对方再扣上一顶帽子,“你怎么如此脆弱,玻璃心说不得”。

所有这些词汇都是评价性词汇,在这样的词汇下“教养”的孩子,长大后能不随意评价他人和自己吗?当他评价自己的时候,很容易一点事就觉得自己“不聪明,不机灵”。在这样的“爱意”之下,如何成就“招女孩喜欢”的伴侣?

我一直不解,家人之间为何会这么说话,后来我理解了。

他们之所以这么说,

是因为他们既对目前的现状失望,又不愿意接受现状,总觉得现状可以改变,前提是“你尽力而为”

“你就不能”一方面代表着“你目前不能,所以我对你感到失望”,另一方面代表着“你就是不尽全力,尽全力就不会这样了”。

这种说话方式让对方倍受打击,错就错在:

1——不负责只指责,没希望只失望

我小时候被家人说得最多的是“你就不能坚强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敏感,情感丰富,容易哭。坚强点,这个如何定义呢?在他们眼中,脸皮厚,被批评的时候不哭就是坚强吧(话说,啥是脸皮厚?)。

其实,我觉得自己挺坚强的,小学三年级被同班一彪悍女生欺负了一年,抢我头上的发夹啊,头绳啊,我从没有哭闹求援过,多么能忍辱负重......一年后我趁其犯错不得人心之际,举全班之力造反把她赶出了我们班。这不是坚强吗?

所以,每个人对坚强的定义不一样而已,所以坚强点这个评价性指责就太随意了。

然则,这类评价无论是否尊重事实,亦或者说是否过于理想化,都会像一记重锤,打在被指责人身上。

除此之外,这种说话方式让对方倍受打击,错就错在:

2 语言中充满了“动机论”

他们总觉得对方本可以做,但是不用心做,或者故意不做。而只有对方心中清楚,自己不是不想,也不是故意,而是真的不会不能。

就比如,一个内向的孩子,他害怕在众人场合抛头露面,甜言蜜语。父母经常会说“你就不能出去和别人聊聊天吗?”。他们总是觉得孩子不去做,所以必须督促去做,督促着他就去做了。其实他们不了解,孩子不是不想去,而是不敢去,因为去了也不会聊,他们担心冷场,担心不被喜欢。所以他们需要的是父母多陪同多带领多认可,让他们慢慢地树立对自己的信心以及解除对陌生人的恐惧。这时候督促恰恰适得其反,因为父母越督促,孩子越在乎,越在乎就越紧张,越紧张越恐惧做不好。当孩子感受自己无法满足父母强烈的渴望,就会对自己感到绝望。父母都着急成这样了,自己还是不敢去,自己真窝囊状,自己真无能,己不如人的感觉便应运而生。无法满足父母期待的孩子会极大程度上否定自己。

此外,孩子会感到深深地孤独,他无法不让自己盯着这个弱项,因为这是父母的渴望,他不想让父母失望;但是他又无法克服自己的弱项,因为没有方法和支持;他更无法让父母理解自己真的不会聊天的难处,他不想承认自己无能为力。无能为力却又无法诉说不被理解,还被催促着“快去快去,你用心就可以”,这种无助感很容易让一个孩子走向孤僻,逃避。一个人对自己的信心就是这么丧失掉的,被逼迫做他不敢不会的事。

凡事不能尽如人意,我们可以不接受对方的行为,但是我们应该接纳对方行为的必然性,即:依照他目前的性格和能力,他如此说话办事是可以理解的。即便是对方做的不好,也需要时日有人带领,让其体会,而不是督促和指责。

而有些人偏偏就是不接受既有事实,他们会认为对方本可以做好,那么他做不好就变成了“故意”或者“不用心”,凡事一旦用“不用心不努力”来解释,就会牵扯到动机。所以,他们总是试图通过解决动机来解决问题,督促对方而不是帮助对方克服其中的困难。

突破内向课程学员分享了一个案例,初中时他眼睛近视了,不敢和父母说,三年初中,他都过着坐在第一排都看不到黑板字的日子。一直到实在没有办法,他才告诉父母自己眼睛近视了。

结果不出所料,他的爸爸非常生气,“你怎么能把眼睛搞坏了,你就不能注意点吗?”......

你就不能注意点吗?

这是日常我们常见的教养方式。

暗含着,如果你注意点,再注意点,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

事后说这些话丝毫没有指导意义,只是在指责而已。什么是“注意点”,孩子觉得自己挺注意的啊。这样的话,让对方要么忍,要么反,几乎没有听取的可能。

有多少人至今不明白这类话有多伤人呢?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如一箭穿心,还觉得自己在苦口婆心。

所以,如果是建议,请给出具体就事论事的可行的操作,而不是评价他,指责他。请相信,多数人都知道自己的不足,甚至夸大自己的不足,却未必知道自己的长处。他们往往找寻不到自己的力量,父母、亲朋存在的意义不是揭开伤疤让他看,而是帮他看到光明。

----------------------作者:贝加----------------------

所谓命运,只是你未曾觉察的自己。微信公众号:魔鬼交际学,id:dashanyuehui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