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的小镇往事(十二)
我成长的年代,其实也是一个物质慢慢被满足的过程。
关于吃,由于我小时候不愿被大人扣上好吃佬及贪婪的名号,总是在面对需要限额分配的情境时,都尽力压抑着自己的食欲物欲。因此往往把快到嘴边的零食跟红包都给客套没了。 当然有时也能收的到红包,但是结局都是进了母亲的荷包,作为保管的结局。 所以对比起来关于吃的,我就有更多想忘记也难忘的记忆。
生在农场小镇的熊孩子,就是会对各种野生食物格外感兴趣。在那阵学校野炊带起的风潮下,多数熊孩子们学会了自个儿在野外生存的技能:就地取材生火烤制各种食物。红薯玉米土豆都算常规,想上升点难度也有鱼跟螃蟹。而那时的孩子也极容易,被谷氨酸钠所带来的刺激满足,因为调料多是吃方便面时掖下的调味包。
我们常聚的四个小伙伴,也经常会在闲的无聊的周末下午外出游荡。我们大多都选择走小路,因为人少且便于偷鸡摸狗。路过小革家后院不远就是姨妈家,而她家隔壁有一个缠满葡萄藤的院子。正季时节,上面挂着的葡萄往往都等不到真正成熟的时候。且由于打主意的人实在太多,有时甚至轮不上我们这帮孩子。
走出这个巷子后,有一片被杨柳树遮蔽起来的鱼塘,鱼塘周边又有大片的玉米地。我们会在玉米将熟未熟的时候把它摘下来吃掉,它的口感类似玉米浆,同时还会保有独特的青草味。而一旦你习惯这种青草味,很多东西都会由作物变为食物。
鱼塘左拐在去往大路的两边是开阔的农田。随季节变迁棉花、油菜及稻子交替生长。大型的农机有时会出现在田间,惹得孩子围在路边观望,在上学时运气好的话,还能在这条路上扒到去往学校方向的拖拉机。
走过这一片农田,来到穿过大路的十字路口,人流会明显变多。我们一般都会直走穿进另一条小路,到达住户密集的小镇中央。这里各家各户也是各有手艺,门口晒场多铺放着可能准备贮存、也可能贩卖的食物。当然最常见的还是晾晒的花生、葵瓜子、红薯芝麻片儿及红薯条等等,而下午有午休习惯的我们,这些食物都无人看管,房门内传出的阵阵呼噜声就是信号。随手抓起一把塞在裤兜而后边走边吃。当然被发现后撅起屁股就跑也是常备技能,被抓住挨打的孩子在我们看来都不是好的吃货。
甚至有一次我还偷吃了鱼塘用来喂鱼的鱼饼(鱼饲料),由于口味实在独特~导致我后面再看到鱼饼时,胃液仍能止不住的翻腾。
GREEN
但有个地方,它有别于小镇上常见的烟火气息。且让我由兴奋到不安短暂的困扰过。
去小革他爹的那条路,我们已来来回回走过无数遍,在长满荒草的那片林前空地旁,我们也有注意到那幢装修颇为华丽的小楼。但介于它四周高高的围墙,生出的一副不愿被人打扰的样子,以及高过头顶的荒草。我们也习惯只是路过,而不去靠近那面围墙边的世界。
直到那天,一只被我们追赶的青蛙。带我们拨开丛丛杂草,来到了这片草丛及围墙构造起的空间。
GREEN
它其实说白了就是个垃圾堆,墙根周围的荒草早已被废弃的建筑垃圾所覆盖。而它的上面就好似被砸掉的杂货铺柜台,只不过由于堆积的年代,越下层的东西都早已腐败风化。但仍能看到里面露出的香烟、饼干盒及其他各式食物及礼品。越往上东西就崭新了起来,我们平常过年时会备的各式年货、走亲访友时会备的礼品等等。而最上面都才被扔下来的物件,由包装袋扎起的散装糖,在被扔落地的时候散落一片,旁边一箱箱的饮料混乱的堆砌在一起,除却几个落地时被挤破的罐子,其他大都完好无损的待在各自的隔间里。由于规模庞大,感觉不用多久,周围的荒草便再也遮蔽不住。
GREEN
在那时的我及我的伙伴眼里,这些被丢弃的东西全是宝藏。我还记得里面有平常舍不得吃的“旺旺”、有很少喝到的麦片、还有饮料的名字“旭日升”。它们躺在夕阳下,杂草中等待着腐败。而命运让他们又辗转到了一帮孩子的胃里。
那天下午,我们疯狂的搬货。并且因为实在太多,都不敢往自己家里送。而是折中堆在了小虎家隔壁的烂尾楼里,我们没有来得及看所谓生产日期,全凭着包装新旧程度判断着是否还可以食用,在荒草的隐蔽下,我们搬空了所有有价值的东西。
虽然我们都隐约有些担心,但无奈物欲食欲难填。我甚至在杂物堆里,捡到了一块包装完好的金属电子表,里面的电池撑完了一整个学期。在那之后我虽偷偷跑过去很多次,但是都空手而归。
GREEN
心里的担忧没有到来,我原本也快要忘掉那个地方。某天一个电视剧里的场景,告诉了我,我们做了什么。那是个演技拙劣的电视剧,讲述了一群城里的孩子到农村探亲,而后曲曲折折跟农村孩子成为朋友的故事,但是剧里有个片段是:城里小孩把一个没吃完的面包随意的丢弃在了路边,在一旁看路过的农村孩子,毫不忌讳的把它捡起来就要吃,他的父母羞愤难挡。一把扔掉他手里的面包,并且把他揍的哇哇乱叫。看完电视的我仿佛被人隔空抽了无数耳光,在围墙边捡东西的我跟这个被打的孩子多么像。
那时内心的波动又有什么述说的方式呢?只能慢慢忘却在自己记忆的角落。只是那时偶尔仍会去那里搜罗的小伙伴,他们没办法理解为何我突然选择回避那个地方。
那个腐败之地,自尊它默默发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