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国学•养生护肤 美妆 美容 养生 化妆黄帝内针

《内针》治疗:全身出虚汗、心慌胸闷。

2019-01-25  本文已影响129人  ef1ef59036ec
齐阿姨是我们的老顾客了,今天终于鼓起勇气想来调理,她的出虚汗困扰很多年了,之前她一直调理颈椎(一直都是手法调理,害怕针灸),她出虚汗挺严重的,有时候店儿看病的人较多,齐阿姨就坐在椅子上排队,轮到她时,我一摸她的颈椎、额头都是虚汗(坐在那儿不动都出汗,而且是冬天)。

  一、没有具体症状时寻法理

    相信我们在学习《内针》的过程中,一定有这样的困惑?那就是遇到有些证的定位并不能如此清晰?比如:失眠、全身出虚汗等等,这类症状不像某个部位疼痛具体到精确位置!那应该怎么办呢?

最害怕睡不着

  《内针》主要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所以我们遇到这类病症可以去翻阅经典,我们都知道失眠的原因是:阳不入阴。为什么?

  《黄帝内经》: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简单来说就是:阳不入阴,阳不入阴怎么办?那就把阳引过来,从哪儿引呢?当然是:从阴引阳从:开始的意思。也就是从阴经下手把阳引过来,所以一下思路就有了,厥阴的内关、少阴的神门、太溪、太阴的列缺,当然这些穴位都扎吗?不一定,随症治之!

     

多出地方出汗怎么办?

    那么问题又来了?出虚汗,整个头,前胸后背都出汗,应该怎么办?难道涉及的经络都扎一遍吗?这样的话是不是太复杂了?

    怎么办?求助于《内经》,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故出虚汗肯定和“少阴”经有着很大的关系,心阳不固,阳气浮越太过,阳化气,阴成形,气化为水,这时需要用阴平衡阳,加之“手少阴、足少阴”为同经同气(从脏腑角度来说,肾有固摄作用),所以治疗出虚汗我重点放在了少阴经。

        二、解决方案

  六经辩证:太阴、厥阴、少阴、督脉、任脉

  三焦:上焦

  经过分析后,我们便可容易下针了,患者:失眠、出虚汗、心慌胸闷,心慌胸闷可以选:厥阴内关、任脉列缺;失眠、出虚汗可以选少阴神门、阴郗、由于患者怕针没有选择督脉后溪,而是选择了百会,当然如果选择足部的话可以:三阴交、太溪、公孙、照海、申脉等穴。

一诊时患者自诉出汗有减轻,但是只是一点点。

二诊时患者说晚上睡觉和白天都几乎没有出汗,明显改善了很多。

《内针》治疗:全身出虚汗、心慌胸闷。 太溪、复溜、三阴交

    一一一一一结语一一一一一一

  今天分享的案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这些都是笔者平时的一些临床经验,大家对于笔者最大的支持就是评论或者转载,这样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