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下清晰长远目标的人,更能成事
在我长期的经历,更加感触到,能够有清晰的目标,有长远目标,人生真的会有很大不同。目标清晰,才能收获你想要的人生,抵达你想要的目的地。
(一)大学梦,梦想成真
以我个人的例子而言,当年也是心里想着要上大学,努力考试学习,后来在自己的执念下,上了大学。
虽然现在大学扩招成为现象,上大学也越来越容易,但是当时,很多人都初中还没有上完,就去工厂里打工。身边并没有那种学习案例,可以跟随的榜样。这个时候,考试大学成为一个短期的目标,也正是因为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几年的初中时光、高中时光中,我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每一步的意义在哪里,最终又将指向何处。
所以,期间无论考试如何,有很优秀的考分或者有时候考试不如意,个别科目不理想,都没有萌生放弃的想法。相反,而是不懈努力,过上了那种苦行僧的生活。
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那是一种比较沉闷的时光,生活中出了学习,很难有其他色彩斑斓的事。
在坚持下,最终得偿所愿,实现了大学梦。
多年后,我再回望过去的经历,其实发现那是一段坚持之旅,很有意义,记录了一颗年轻的新目标坚定、努力奋斗的历程。那段时光,小小的年纪,已经展示了一个人心志坚定、紧盯目标的定力。
(二)学英文,说流利英文
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会说粤语,虽然我听不懂,但是语言的那种感觉很神奇,也深深吸引我,让我对语言有兴趣。
上学后,初中开始接触英文后,语言包括外语就在我生活中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在中国英文教育的熏陶下,英文阅读能力也还不错,英文成绩在班上也还可以排上前几名,也做过英文课代表。上大学后,参加学校的英文俱乐部,提升了一定的口语能力。不过大学期间的英文课程较少,也不是英文科班专业,感觉与说一口流利的英文有些差距。
英语从小在我心中留下了一粒种子。后来,毕业后,我南下到深圳打拼,虽然从事的工作与英文无关,生活中也用不了英文,但是却没有放下这份喜爱。
工作业余,过去几年还是会参加一些英语角活动。在参加英语角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同样一直在学习英文的朋友。大家或许有不同的工作,比如律师,品牌策划,保险营销员,房地产销售员,面包师,幼教老师等等,但是都是英文爱好者,都乐于通过英文交朋友,认识更广阔的天空。
同时,自己也坚持自学。我自学的方式是看“老友记”《Friends》,喜欢Chandel,Rachle,Monica,Rose,Joey,Phebee,几个演员在咖啡厅的聊天和分享彼此的生活,陪伴各自十年的那种情谊。我也会听英文China Plus播客,尤其是Round table节目,三个主持人对于中国当下最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发表看法,对当下现象针砭时弊,提出各自的见解,又像几个生活中的朋友彼此间侃侃而谈。
相信很多学习英文的人都过类似的经理,就是学过《新概念英文》。我也是,第一册到第三册都学过。学习是一种会遗忘很多学过的内容,但是有些东西会融入进一个人的思维以及能力中。
台湾诗人林清玄说过,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其中有一个回答非常妙:“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对人的改变,也是如此。”
《新概念英文》就是这样一套书,大部分内容我已经忘却,记忆也是模糊不清,零零碎碎,但是却对于英文的遣词造句能力有很大助益。我的亲身经验是,后来想表达一个看法,就一个话题表达意见,能够比较流畅地交流。
经过一些零零碎碎的学习经历后,在想说一口流利英文的目标下,在想不看英文字母就能看懂英文电视剧的想法下,也想了解实际的英文运用能力,最终我通过了剑桥商务英文中级考试,取得了中级证书。
现在,英文还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已经掌握了流利用英文表达的能力,同时还在坚持学习英文,行走在这条指向更远的远方的路上。
(三)哈佛真实人生目标案例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穿越各自的玉米地。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时,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穿越玉米地。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又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的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