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天生般配?
在古老的小巷里,有一家小小的艺术工作室,它的主人是一个20岁的青年,名叫李阳。李阳有两个爱好——陶笛和绘画。他的生活简单而充实,每天都是在制陶和画画中度过。然而,这两种艺术形式在他心中的地位却完全不同。
对李阳而言,陶笛是他的全部。他可以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去调和泥土,塑形,烧制,然后再一遍遍地尝试各种吹奏技巧,直到满意为止。他不厌其烦地调整每一个细节,因为对他来说,陶笛就是他的命脉,是他与世界沟通的方式。
绘画则不同。虽然他也同样热爱着这个艺术形式,但李阳对它的态度要随意得多。他不会去追求完美,而是更享受绘画过程中的乐趣和自由。如果他犯了一个错误,他就会停下来,笑笑,然后想办法将其融入画作中。对他来说,绘画是一种放松,一种逃避现实的出口。
有一天,一个小女孩来到他的工作室,看着他的陶笛和画作,好奇地问:“哥哥,你做的陶笛和画的画都好漂亮啊!哪一个更是你的拿手好戏呢?”李阳笑了笑,摸了摸她的头说:“陶笛是我精心雕琢的成就,绘画却是我心灵的慰藉。它们对我来说都很重要,但重要的是,我懂得如何与它们和谐相处。”
他解释道:“对于陶笛,我必须全身心投入,因为它需要我的细心和耐心。而对于绘画,我却可以放飞自我,因为它需要的是我的灵感和自由。所以,哪有什么天生般配,不过是一个懂得包容迁就,一个懂得适可而止。”
小女孩听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又问:“那你是不是更喜欢陶笛一些呢?”李阳摇了摇头:“喜欢不一定意味着要追求完美。我喜欢陶笛,因为它教会了我耐心和坚持;我也喜欢绘画,因为它告诉了我自由和放松。它们在我心中是平等的,因为它们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从那以后,李阳继续他的艺术创作。他在陶笛的世界里追求完美,在绘画的世界里寻找自由。他知道,无论是陶笛还是绘画,都需要他的爱和热情。他也知道,只有当他学会与它们和谐共处时,他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没有所谓的天生般配。真正的般配来自于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态度。当我们愿意去包容和迁就,当我们知道何时该停止追求完美而选择享受过程时,我们就能找到真正的和谐和幸福。就像李阳和他的艺术一样,无论是陶笛还是绘画,都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他之所以能够和谐地与它们相处,是因为他懂得了包容和适可而止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