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被太多东西迷惑,忘了真正有价值的,从来不是金钱本身....
1. 过度消费
我曾经被引人入胜的广告触动,购买了些漂亮首饰,两周之后就再也想不起来戴。
我曾经被鼓舞人心的音乐吸引,心血来潮办了健身卡,去过一次就再也懒得去。
我曾经被限时优惠的字样打动,囤了些打折商品,回家拆了包装就将它们束之高阁。
我经历过许多从兴奋不已到兴趣索然,最终空虚内疚的购买体验;
我也屡屡感受过下单付款一时爽,账单一到伤断肠的悔恨情绪......
研究表明:人的购买行为,大约27% - 67%属于冲动型购买,并非理性。
根据“绿色和平组织”对全球最具代表性的20至45岁的消费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过度消费,最为明显:
几乎50%的消费者购买超过其支付能力的商品,约40%的消费者是过度购物者。
2. 消费文化
阿里利在《可知的不合理》中说:“人都不理性,我们冲动、情绪化,常依赖习惯做事。”
轻易的借贷透支,无意识的情绪性消费,以购物为享受的冲动型购买,培养了我们事先消费和过度消费的习惯。
消费习惯的延续和消费文化的渗透,让我们一度陷入“钞票至上”的思维中:
我们觉得金钱本身就是价值的缔造者,因为它带来高品质的物质享受。
我们逐渐将关注焦点放在“获得才能快乐”的体验中,而非放在与“输出建立价值”相关的事情上。
我们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从来不是钞票本身,而是为他人和为社会解决问题的知识、技术、能力和资源。
“消费文化”让我们专注在“得到”,它通常带给人短暂的快乐。
“建立价值”让我们专注在“付出”,它往往带给人长久的喜悦。
世间的能量无限循环往复,所有的付出,最终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流给你。
在为世界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你会发现,金钱、财富和许多美好亦会随之而来!
3. 创造价值
我们受过高等教育,但遗憾的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的这代人,对财富的认知程度并不高。
从小到大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系统的财商教育几乎很少。
如今成年的我们,是时候对自己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学会创造价值和管理财富。
高尔基说,“生活的价值在于创造”。
没有创造的生活,只能称为活着;若想获得心之所向,那就让自己与之匹配。
价值和财富的创造,往往伴随认知的提升、眼界的开阔与行为的改变而来。
放眼望去,世界上的成功人士,哪个不崇尚终身成长呢?
90岁高龄的股神巴菲特说:“终身学习和读书,是我坚持一生的习惯和信仰”。
我们无法决定出身和阶层,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终生学习和持续成长,保持敏锐的思维力,把自己塑造成价值的创造者和传递者。
你认知的范围,决定了你能创造的价值;你创造的价值,决定了你未来可以去到的高度。
2021年,你计划按着参考做题,等待被赋予价值?还是切换成长型思维,学习如何创造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