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爱来控制我
夜深了,孩子还在奋笔疾书,赶着作业。母亲悄悄地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削好的苹果,和颜悦色地说:“女儿,快,吃了这个苹果。"
女儿此时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思维正在逐渐接近关键点,她不想中断思考,便说:“先放着吧,我一会吃。”
妈妈却没有要走的意思:“先吃苹果吧,吃了再写。”感觉到自己的思路被打断,女儿有点烦,语气变得生硬:“我不吃。”
妈妈却还是不依不饶:“你这孩子,写个作业哪有那么可怕,连个苹果都顾不上吃,快吃,妈妈都削好了。”想到被妈妈打断的的解题思路,再看看眼前还有那么多未完成的作业,孩子突然情绪失控,一把夺过那个苹果扔到地上,大声喊道:“我就不吃!”
妈妈一下子愣住了。一秒钟后,妈妈愤怒地捡起地上的苹果,转身离去并狠狠的带上了房门。
孩子并没有追出来道歉,妈妈情绪低落,开始在客厅哭泣诉说:“我这么操劳,你还伤我的心,我这个母亲做得好辛苦,好失败!”
哭声断断续续传到书房,女儿也哭了,强烈的内疚冲击着她的心扉。她来到客厅,留着泪向母亲道歉,母女俩相拥而泣,和好如初。
可是,经过这一番折腾,浪费了不少时间,孩子再也没有兴致去钻研那些作业了。她在日记中写到:希望妈妈不要那么爱我,因为她用爱控制了我……
是的,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爱就经常陷于这种“控制三角形”的模式。
“控制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助人者”,“迫害者”,“受害者”。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经常利用这种管教方式,在这三个角色之间不停的转换,完成对孩子成长的控制。
一开始家长扮演的是“助人者”的角色,他们带着爱来到孩子身边,提醒、说教甚至利诱。这一切的背后有它的的潜台词:我说的都是为你好,听话让你少走弯路,你得领我这份情!
当遭遇到孩子的拒绝,没有接受这份爱的要求时,家长开始生气,甚至愤怒,开启对孩子的批评、打骂、训斥、羞辱,企图用愤怒的情绪操控孩子。这背后的潜台词成了:你简直一无是处,一身毛病。此时家长的角色演变成了“迫害者”。
如果孩子仍然不接受这份“爱”,家长便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开始抱怨,哭闹,伤心,讨价还价。这背后也有潜台词: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要顺从我,回报我!
一般情况下,孩子们会在这三轮的操控下逐渐变得妥协。父母通过这三种角色的转换,使孩子产生“内疚”的情绪,最终向妈妈或爸爸道歉,受家长控制。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内疚”是一种破坏性的情绪,它会让孩子自责,削弱自我的力量,使孩子在父母“爱”的操控下失去自我,失去原则。
这种爱让许多人窒息!于是就有了“拒绝中国式母爱”的呼声。
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身处在控制中的人,会感到疲惫不堪。因为带着控制的爱,会让那个受控制的人不能做自己,不能受尊重,时常接受愤怒的指责,又要时常同情他人,还没有办法面对那份爱,非常无力,最后被迫放弃自己的做法,听命于人。
在这样一个控制的循环中,让孩子听话,有时只不过变成了一种操控的手段。孩子失去的是他的主张,他的想法,他的自我决定。渐渐的,孩子的自我价值,自我意识被埋没掉,有的患上骇人的“空心病”——经常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
所以,如果不打破“控制三角形”的循环,我们和对方都无法获得情绪的平衡和自我个性的成长。
如何打破“控制三角形”循环的牢笼呢?一个关键词就是“觉察”。
当有“助人者”情结出现是时,要及时觉察:本来我是为你好,不过当我受到拒绝时,请让我保持一份对你的决定的尊重。
这种带着界限的尊重正是成熟的智慧。
当我们进入到“迫害者”角色,企图用愤怒控制他人的时候,要觉察:我是想通过愤怒增加自己的力量,逼他人就范。我需要冷静下来,对自己的愤怒情绪做有效暂停。想一想:面前这个真实的人,他不愿按我的方式去做,我除了愤怒之外,还可以有其它什么别的办法吗?
当陷入到“受害者”状态时,这样觉察:“委屈”是小孩子对大人的一份期待和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产生出来的情绪。当个人陷入到委屈状态中时,说明自己的心智年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能把自己当成了小孩。很可能把自己未从父母那儿获得的满足,或未满足的期待,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或其他人身上。
总之我们需要牢记尊重和界限,带头给孩子做榜样,升级“命运操之于我”的信念,明确快乐是掌控在自己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