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职场问题少年,多问问“为什么”
“妈妈,为什么人家都在走,我们还不走呢?”
“现在是红灯,不能走,人家走是人家的事。”
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喜欢从众,随大流。我一直认为,眼看着身边的人都到达了马路彼岸,而自己雷打不动地站着,是一件困难的事。
“为什么红灯不能走?”男孩摇晃着母亲的手,目光满满都是好奇。
“别问那么多!红灯就是不能走,记住就好了。”
这个“为什么”故事,就这么告一段落了。让我想起自己在孩童时也曾是一个“为什么”少年,问这问那,想知道整个世界,但得到的答案都是——别问那么多。
可能我们都一样,问“为什么”一直遭到打断、质疑,甚至被当成问题少年,没有家教,需要“好好管教一下”。到了今天我们人在职场,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可能没有什么是知道的,但我们都不希望被视作异类,被质疑没有常识、没有能力,所以不懂装懂成为了职场的潜意识行为。
在职场不懂应该问吗?答案必然是应该问。
问“为什么”会让领导刮目相看
前天领导给我们安排了一项任务:完成一场线上活动。在会议结束之际,领导问:“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我们都不点头也不摇头,几秒后领导就说:“没问题那就开干吧!”
为了这个活动,我们几个哥们通宵达旦,如期完成了这场活动,但活动结束第二天领导就抓我们痛斥一顿,说:效果太烂了。
哥们都是一脸懵逼的,活动当天粉丝的参与度是很高的啊,可以说非常成功,何来太烂?
大家心里都默默委屈,只是没有人去问为什么。
事后有一个机会,我和领导一起吃饭,我问他上次活动为什么效果差了?他说“小朱,你知道这场活动是为了什么的吗?”
当时时间很紧迫,领导说干,那还废话什么。
领导接着说“我们的粉丝量已经有一定的基数了,这一点我觉得你们一直做得很好,高层考虑是时候变现了,这场活动需要的是更高的转化率。但你们看看最后成交的订单有多少?能不气吗?”
原来我们哥们都没搞清活动是为了什么,搞不好也是当然的了。从字面可以理解,为什么,是搞懂做一件事的原因和目的。你打车的时候,司机会先确认你的目的地,再开始放手刹踩油门,否则南辕北辙。很难相信人可以在没有目的的情况下把事情做好。
职场如战场,论功行赏。唯独你提出了为什么,也只有你把事情做好了,领导必然会对你刮目相看。
问“为什么”会让你无痛成功
在职场上,你经常觉得上班很累,回来还要学习专业技能和职场通用技能,还有自己感兴趣的韩语、心理学……真的学不过来。你苦恼的时候,不妨参考一下“为什么”是怎样领着达•芬奇探索世界的。
达•芬奇是一名超级斜杠青年,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是史上好奇心最旺盛的人,他想知道人为什么会打哈欠?牛犊的胎盘、啄木鸟的舌头、月亮的光线……周边的所有现象,他都想探究个“为什么”。
有一次,达•芬奇答应为米兰的大公做一个他父亲的雕塑,但没几天他就对做他父亲的雕塑失去了兴趣,反而对大公父亲骑的马很感兴趣。他认为在雕塑这匹马之前,需要先研究一下马这个物种,包括解剖一匹马。接下来,他迷上了对马身体架构的研究,决定要写一本书来探讨这个问题。接着他还迷上了如何养马,为马设计自动喂食机器和自动清理马粪机器……
达芬奇笔记达•芬奇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是一直都处于兴奋状态,根本不知道苦和累。站在我们的角度,学习这么多的领域,脑袋一定会炸掉;但在他看来,他只是遇到了不懂马上去问“为什么”,所有知识便水到渠成。你以为一切成功都必须经历苦难,而达•芬奇却早已表演了一场无痛成功。
但我们应该怎么问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达•芬奇的成长环境,忘了问“为什么”是因为我们在职场中承受着无形的舆论压力——害怕问出与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并遭受质疑。那我们大可以就以上两点逐一击破:如何问出精彩的问题 以及 摆正心态,提问的技巧可以通过书籍自学(例如《学会提问》),在此略过;而如何摆正心态呢?我讲一个孔子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来到一间太庙(跟我们来到一个陌生地方一样),什么都不懂,于是问这问那,有人质疑孔子知道什么叫礼吗?但孔子则是理直气壮地回了一句:是礼也。
孔子的地位够高了吧?他都不害怕别人怎么议论他,毁了他的形象,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害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