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不会去读路上书每天写1000字

在伦敦,完成了人生的一桩心愿

2017-07-24  本文已影响513人  北京有雪

先送两张打卡的网红景点:

虽然没去Baker Street,但是我觉得地铁站也很有味道哦

哈利波特的9又3/4站台。就在KING’S CROSS STATION里面的哈利波特商店旁。

我们还傻乎乎地以为是一个真的站台,差点买票,哈哈。

01

用一个词来形容英国,我觉得可以是文艺。

先说伦敦。

如果问哪个城市是世界的文化中心,那么答案无疑是伦敦。

不仅仅是因为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博物馆群,更是因为整座城市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感

众所周知的大英博物馆。将这个帝国从各处“搜刮”过来的文化展示于此。最近还来到了上海,正值暑假,据说家长带着孩子排队3个小时也要进去看。

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是免费的,即使我们是周六去的,也排了不到20分钟就进去了。

豆瓣上有“不走回头路”的攻略,我们没有完全依照,看到有趣的比如mummy就多看一会儿,没兴趣的就不看了。就这么走走停停,一个上午也够了。

不论如何,《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这本书还是要推荐的。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就在思考,博物馆到底应该收藏什么东西?是价值连城的玉石钱币?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一片碎纸?

最终我得出的结论是,凡是能够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能够让人们推理出重重新发现的,就是值得收藏的东西。

不然的话,丹王的凉鞋标签这种不足挂齿的小物件就不会出现在这里。

大英博物馆之所以如此有名,不仅是因为它汇集了全世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博物馆的思维——管中窥豹,从一件见证了历史的物品中还原历史。

从木乃伊的棺材材质中可以看出埃及的贸易地图,原来世界从那么早就已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又万火归一,在一个地点汇集了全世界的人群。

看着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物品,不禁思考一个书中提出过的一个问题:所有展品都应该在原地被展出吗?

我的答案是未必。如果中国的古画没有被带到英国,或许已经在文革的火焰中化为齑粉。兜兜转转,至少这段历史是被保存下来了,而且还有机会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为中国的传统美所吸引。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反映了2000年前罗马帝国贵族同性恋风潮的沃伦杯 为行动不便人士准备的通道+升降台。感觉好像挺人性化但我没搞懂怎么使用……

我记得高口里面的一篇文章写伦敦,说它本身就是一座活的博物馆。

从南肯辛顿下车,地铁里指示牌上非常霸气地写着museums➡

我心想,此言非虚。

在走往海德公园的路上,经过exhibition road,就这么和那些伟岸的大家伙们碰面了。这么多展览,真的叫我逛一个礼拜我都愿意。

非常有名的有Victoria&Albert 简称VA Museum,自然历史博物馆等等。

建筑外观宏伟大气,我们还以为是政府办公楼。

最重要是免费

真想在伦敦做一个潜心学术的人,那应该会很幸福吧?

海德公园也是大得像大学校园一样。

在午后静谧的阳光下,和爱人躺在草地上,看看书,聊聊天,微风轻抚,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

02

说了那么多,终于进入正题。

这次来伦敦的重头戏是——一定要看一场剧。

在中国我们听说过服装一条街、电脑城,但是没有听过“剧院一条街”吧?

从南肯辛顿下车,是博物馆群,那么从皮卡迪利广场站下来,就是剧院群——皇家剧院、女王笔陛下剧院、女王剧院……每个剧院都有自己的看板剧目,比如Her Majesty's Theatre 的《剧院魅影》、Queen’s Theatre 女王剧院的《悲惨世界》等等。

但要说家喻户晓,通俗易懂,那首推《剧院魅影》。

虽然剧名有opera,但其实是一部音乐剧。由知名的剧作者韦伯根据小说改编。

在我很小的时候,其实就看过中国版的电影,是由张国荣主演的《夜半歌声》。到了大学选修歌剧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放了电影版,当时就被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动听的音乐以及美貌的女主角所深深吸引住了。

这次去伦敦,怎么能够错过去看一场实打实的《剧院魅影》呢?

可以说,这是我在这次旅行中最期待的项目了。

知乎上说,女王剧院的royalcircle楼层是观感最棒的,其中,又以前三排为佳。

于是我们果断买了royal circle B8-9的位置。

注意再便宜也千万不要买柱子后面的。(空格就是柱子)

因为这种经典剧场场爆满,所以我们在中国就在Encore网上买了票:

http://encorebenefits.entstix.com/

我和官网的票价比过,这个网站票价和官网持平,但是它还可以搭配附近的餐厅订购,基本上15磅一个人的套餐还是比较实惠的。

音乐剧19:30开始,提前半小时开始取票,建议早点进去就坐。餐厅是18:00开始,都在剧院附近,所以吃完就可以去看剧。推荐一下Assaggetti这家餐厅。学了一年的意大利语,虽然没去过意大利,但在伦敦吃到了很美味的Carbonara(一种比较厚重的意大利面),算是圆满了。

我没去过纽约。据朋友说,美国的百老汇剧院可能是女王剧院的3倍大。

相比之下,女王剧院是紧凑型的小剧院。但是小有小的好处。演员简直是在眼皮下面表演啊!这么近的距离,票价也不到1000人民币。在这随便吃个汉堡都要100人民币伦敦,我认为买一个好的位置,看一出经典的剧是非常值得的。

另外,在美国,很多人都穿着晚礼服看《剧院魅影》。而在伦敦,人们都穿得很casual。年龄层也非常年轻。我举目所见,学生群,年轻情侣,带小孩的家庭比较多。前面坐的是韩国一家四口,旁边是德国学生群。

我想这是不是说,在伦敦,有一种看剧就像去看电影一样的大环境。英语里,戏剧也叫play,是不是也反映了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氛围呢?既然就是一种消遣,一种玩法,那穿得随便点也不为过。

座无虚席。看到柱子了没?

当All I ask you的歌词如流水般缓缓将我们包围,诉说着魅影对Christin 卑微又灼热的爱;当熟悉的think of me响起,中间的花腔女高音让人仿佛置身云端;当the music of the night和如水的夜色相照应,一颗心霎时温柔得不行。

环环相扣的情节和几乎一秒到位的场景变换,让我沉浸在故事中,仿佛回到了一百年前,正身处那个传奇的剧院。

亲临现场,对主角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对于Christin来说,Phantom亦师亦父。虽然他是全剧组害怕的鬼魅,但却唯独对她温柔。不仅教会她歌唱,还不遗余力地将她捧为舞台上的新星。她对他有感情,可惜更多的是感恩和同情,缺少的是年轻人之间火热的爱情。

对于Phantom来说,Christin可以说是他“养成”的。他将所有的歌唱技巧,毕生心血全部授予她。对于一个艺术天才来说,Christin是她的杰作。可是一旦杰作被更多的人所瞩目,留给他自己欣赏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了。更何况,他心中的骄傲,令他永远不愿摘下面具示人。因此,他的爱情,永远不可能暴露在阳光之下,永远不可能得到世人的祝福,而只会得到“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鄙夷。但是,最后他选择了放手。这时,魅影已经不再是那个阴暗的鬼魅,而成为了一个真正懂得爱情的——人。

因此,整部剧的主角是Phantom,而不是Christin。

“伟大的灵魂在忍受着苦难”,这是《希腊精神》中作者提出对悲剧的定义。

用在Phantom身上也是恰如其分。

一个让人又害怕又怜悯的天才,最后完成了涅槃,成全了美丽的爱人。这个爱而不得的悲剧使得《剧院魅影》成为人们心中永远回荡的一抹音律。

剧里的经典道具大吊灯,滑落的整个过程尽收眼底。现场看音乐剧,可以看到所有幕后英雄——演奏者,他们必须和演员的动作保持分毫不差的同步,也是让人赞叹。P.S.开场后是不能拍照的。这张是中场休息的时候拍了下,后来发现也不能拍的。

一剧终了,演员谢幕时掌声经久不息。那种发自内心的震颤和赞扬让观众不知疲倦地拍手。

出门后看到一群学生仍在门口讨论,其中一个女孩子眼中泪光闪闪,哭着说她太感动了。

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这对所有艺术作品都适用。

我想,走进这个剧院的很多人,可能都不是第一次来看了。

03

除了伦敦,爱丁堡这座城市也是让人印象深刻。

J.K罗琳就是在这座城市,创作出了风靡全球的大IP《哈利波特》。

刚走进这座城市,就被眼前的古建筑群所震惊了。

街头卖艺是这个画风:

悠扬的旋律是从下面这个木偶的小提琴发出来的。大人只控制木偶的手,是不是很有创意? 我猜想他应该是站在一块板上。而板是靠磁铁的斥力或者连在棍子上的。

爱丁堡真是座奇妙的城市,走在街头,心想怪不得罗琳能创作出那样的魔法世界。

04

另外,本次英国行发现自由行的中国年轻人很多,去的地方也越来越local。比如在剧院里就听到很多次中文对话。也说明国人出行也越来越会玩了。

确实,我一直觉得让每个毛孔都觉得兴奋刺激的异文化的体验,才是旅行的精髓

而本次英国行,能够一睹心爱的音乐剧,顺便体验一把“魔法”,也算是完成了人生的一桩心愿吧。

想去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我会一直在路上,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心感受不一样的文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