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4

2022-12-17  本文已影响0人  艺凡会发光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第一章:时代之谁的东晋

艺凡:接前文,东晋没了,西晋开始了。

易中天:对。公元318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是为东晋元帝。从此,东晋据有江南,前赵据有关中,后赵据有关东,南方和北方都换了主人或主角。北方是胡族做主,南方是士族当家。胡族和士族,是书写这段历史的两支笔。

艺凡:司马睿在南方怎么立足的?

易中天:主要靠一个人,王导。王导出身名门望族,跟司马睿是老朋友,东晋帝业其实出自他的深谋远虑。

艺凡:为什么这么说呢?

易中天:初来乍到的司马睿却没什么威望。北方士族对他没有信心,南方士族对他心存疑虑,就连司马睿自己也觉得寄人篱下,颇有些惴惴不安。

艺凡:怎么解决这个局面?

易中天:王导又出面了。做工作的又是王导。王导很清楚,中原必将沦陷,晋室不可复兴,唯一的出路是偏安江左,与北方胡族划江而治。或许还能保住世家大族的既得利益,华夏文明的薪尽火传。这就需要有一个司马家族的人来当皇帝,也需要南北士族的通力合作。有了前者,才能维持“华夏正宗”的名分;有了后者,新政权才不至于是空中楼阁。艺凡:士族愿意合作吗?

易中天:不愿意,而且南北方士族本身就有矛盾。调和这个矛盾成为了关键。

艺凡:怎么调节的呢?

易中天:王导取得了南方士族领袖的支持。比如顾荣。顾荣出身吴郡四大家族,祖父顾雍是孙权的丞相。由于王导的努力,顾荣率先向司马睿表示拥戴和支持,而且两人有过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

艺凡:对话的内容是什么呢?

易中天:司马睿说:寄居在别人的国土上,很是惭愧。顾荣则跪下来回答说:王者以天下为家,请陛下不必对迁都一事过于在意。这其实就是一种默契了。

艺凡:什么默契呢?

易中天:司马睿代表新政权和北方侨居士族承认江东的真正主人是当地土著,顾荣则代表江东土著士族承认司马政权是华夏正宗,并与之合作。从此南北一团和气,东晋和南朝的基业也由此奠定。

艺凡:王导成功了。

易中天:对,没有王导,就没有东晋。不过,王导没有与东晋皇帝并尊,晋帝也无法与王家争权。东晋初年,行政权在王导手里,军事权则由王导的堂兄王敦掌握。王导内执朝政,王敦外掌兵符,实际权力绝不在皇室之下,时人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艺凡:那东晋不姓司马了,姓王了。

易中天:实际上,君臣共治是东晋一朝的特色,只不过这个王朝只有半壁江山,参与政治的权臣也不仅王导一家。准确地说,东晋政治是高级士族轮流坐庄,权威和影响最大的则是四大家族:

王氏:王导;

庾氏:庾亮;

桓氏:桓温;

谢氏:谢安。

的确,对东晋政权贡献最大的,就是王导和谢安。王导开创了基业,谢安则保卫了它。

艺凡:谢安怎么保卫的?

易中天: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大举出兵,执政的谢安以弟弟谢石为统帅,侄子谢玄为先锋,御敌于国门之外,并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举击败了苻坚的进攻。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意义非凡。

艺凡:意义在哪?

易中天:不但挽救了东晋王朝,也挽救了华夏文明。

艺凡:君臣共治,岂非很好?

易中天:可惜,东晋政治虽有“虚君共和”的意味,却没有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因此东晋政治之乱并不亚于西晋,只不过西晋是皇室与皇室斗,东晋是皇室与权臣争。各个阶级也都存在矛盾。

艺凡:结果是什么呢?

易中天:动乱频繁。淝水之战前,有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以及桓温未遂的篡位图谋。淝水之战后,则有孙恩之乱、桓玄之乱、卢循之乱。苏峻之乱时,建康宫阙被焚毁;桓玄之乱时,国号被改为楚。至于内战,当然更在所难免。

艺凡:东晋并也不安宁。

易中天:最后的结果,是政权落入庶族出身的刘裕之手,而且把魏代汉、晋代魏的程序也走了一遍。公元420年(元熙二年),晋恭帝司马德文让位于宋王刘裕。东晋终于在内乱中灭亡,共一百零四年,十一帝。刘裕的新王朝国号宋,史称“刘宋”,以区别于后来既有北又有南的“赵宋”。刘裕自己,则为南朝宋武帝。他称帝十九年后,北魏灭亡北凉,魏晋十六国时代终,南北朝时代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