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生活就是这个鬼样?

2020-11-12  本文已影响0人  手牵手走

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发现一个很受我属意的节目类型:文学类的读书节目。

譬如,100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有讲解还有内容的独白、对话。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花30-40分钟的时间了解一本书和作者写作的目的。

如果要看一本纸质版的书,就太花时间了。

不是说“不求甚解”吗?我现在觉得很多书,看个大概也是不错的。

就好像有的人太过忙碌,但是赶上陪太太看半场演出,也是不错的。好过不看。

---------------

然后,我就听到了这部小说——《革命之路》。

名字很奇怪,其实内容讲的是一对中年夫妻压抑的生活。主要的内容是女主角戏剧学校毕业后生育了两个孩子,成为全职家庭主妇,而男主角做着一份特别没意思的销售工作。他们像社会期待的那样,在郊区买房,生了两个孩子。男主角一直希望证明自己是个男人。但是,女主角却总是想要寻找自我,因为她已经彻底迷失了自我。小说气氛压抑,伴随着男女主角不断的争吵。起初,他们幻想着离开这座城市,到欧洲去。似乎换一个地方,他们就可以逃避这样的生活和现实了。

很不幸的是,女主又怀孕了,她想要堕胎。而男主对此的直接反应就是——这是个做母亲的该有的想法吗?男主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挑衅(丝毫没有感受到女主由于孩子带来的压力),他急于证明自己“的确是个男人”,于是与公司的女秘书发生了婚外一夜情,他想要以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而女主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和邻居的男主人发生了关系。可是,即便在那个激情四射的时刻,她仍然没有忘记“寻找自己”,也没有忘记自己还是那个已经“迷失了的”自己。

小说最后以女主角的胎盘大出血而结束。这是一个悲剧,死去的女主角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自由”。而男主角陷入了悲伤。作者最后说,生活难道就是这个鬼样?

小说里有一个特殊的角色,就是邻居太太家的精神病儿子。是一个成年的儿子。他和母亲来说男主家两次,每次都以精准的X光扫描的姿态,洞穿男主的心灵,看透他的怯弱和担忧。

--------------------

情节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充满了无奈和讽刺。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作品都是比较体现现代人的生活的。比如,作者提到了男主面临的经济压力。工作选择上的无奈。女方来自生活的压力。因为带孩子,没有了自己的事业。他们都在寻求突破口,然而,生活却像一个牢笼将他们紧紧锁住。

昨天看到罗大伦博士的《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的时候,讲到明代名医李中梓的大伯,因为李中梓的父亲(中了进士)突然离世,两个家庭都需要靠他来养活。但是“才华不能当饭吃”,作为大才子的他舍弃了科举之路,而穿梭于森林和海上,靠捕鱼来养活两个家庭。让人不禁唏嘘。其实当时的这些才子最常见的维持生活的方式是开一个“私塾”,找几个孩子教一教。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李家的这位大伯没有这样做。

生活——生下来,活下去。是生活最简单的解释。

这一点,从古代到现代都没有改变。对于普通人来说,谋生是需要首要面对的一件事情。其实,《革命之路》中的男女主角已经算不错了,至少还有工作,而且男主还有机会晋升。但是,我们看看古代,看看《复活》中腐朽的封建社会里,哪里有给女奴们一条活路呢?

复活中的女主卡秋莎的母亲就是一个女仆,她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这意味着什么?卡秋莎的母亲是被人**,还是怎么回事?)卡秋莎成为两个老姑娘的半女仆、半养女之后,原本还有过一段幸福的日子,但是最后仍然没有逃过命运的安排。男主曾经真的爱过她,但是最后又选择you jian 了她。怀孕后的她,被赶出了老姑娘的家。孩子生出来据说是死了。然后,她继续去别的人家做女仆,后来她的待遇就是不断地被各种男的调戏,因为她长得太漂亮了。最后,她就去了ji yuan。在那里,有时候会被喝醉的客人打。但这还不算最惨的,她还被人陷害卷进了一场凶杀案,站到了被告席上。阴差阳错之间,还被判有罪,流放西伯利亚。

男主后来想要摆脱自己的过往时,去到农村去看看供养他的那些村民们。然后,发现他们过的日子简直和乞丐一样。男主很想把土地都给农民,但是他又发现自己失去土地后完全没有了生活来源。他虽然是公爵,但是他没有其它收入。他是依靠“property(资产)” 而过活的资产阶级。因为他们垄断了土地,而需要耕种的农民却没有必要的生产资源——土地,于是就形成了剥削和被剥削的这样一种格局。

多少年来,在工业社会以前的农业社会都是这样过来的。只有当工业发展起来之后,生产力才出现了突飞猛进,才会出现生产出来的产品自己用不完,可以销售给除本国之外的其它国家,来换去外汇。在此之前,中国出口最多的就是瓷器、茶叶这些手工业和农产品。据说,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为了进口钢铁,茶叶成了出口换汇过程中的重要资产,受到严格管控。那时候,好的茶叶都是拿去卖到国外的。

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以后,农民进城打工,他们失去了土地,他们甚至也不需要土地了,因为他们也不再耕种。家里分配的土地可能荒芜,也可能以极低的价格租给别人。反正,这几年我看到老家的天地很多都荒废了,大有还给大自然的态势。

那么,在这种新的格局下,一种新的剥削方式又出来了。就是房子。进城了农民,他们不需要土地,但是需要租房或者买房居住吧。如果看透了这个本质,早年买房的人实在是太有眼光了。有些底层劳动人民,比如你在医院遇到的清洁工(不是那种家里几栋楼收租出来做清洁工的)阿姨,他们没有能力又或者没有眼光在城市里买房子,于是就一直租最便宜的房子。收入也许增长了,但是大部分仍然贡献给了房东。

对于有能力买房子的呢?掏空六个钱包,凑够首付,然后两个年轻人再为一套房子供30年。将人生最鼎盛的30年的收入的大部分,贡献给银行。难怪银行的收入那么高。

而布局早的人,譬如2015年之前买多套房子的人,都赚翻了。2008年买入的不仅可以租抵供,还有剩余,妥妥的养老金。这就是在银行工作的好处。在政府部门工作也有好处,你知道政府的布局,知道经济的走向。

------------------

回到生活,工业社会下的生活,就是以“生产产品--销售产品”为主的生活方式。无论男女,多数在企业工作,都是这样的模式。如果产品卖不出去,自然也就赚不到钱。而竞争又越来越激烈,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这是来自生存的压力。这种压力,老板面对的,一定会传递给公司里每一个员工。没有人可以轻松面对。除非你家里有矿,不靠这份收入。

对于女性来说,往往需要牺牲事业来支撑家庭。因为下一代的竞争也很激烈。她们往往在琐碎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敞开怀抱迎接我们的不过是消费主义盛行的商场和在线购物网站。如果物质不能满足你,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期获得心灵上的、精神上的平衡。因为,现代人生活在鸽子笼一样的公寓里,想要找人倾诉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只能付费找心理医生咨询。

这样的生活,的确也很可悲,不是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