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第三课:积极倾听
景升平 文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除了邀请孩子开口外,还有另外一种更为有效的回应方法。父母只要学会这种方法,就可以打开孩子的沟通之门,这个方法就叫"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远比被动倾听或者是沉默更为有效,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他把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都包含进来,在这个过程中,接受者是积极的,与发送者一样。但是要想学会积极倾听,父母通常需要更多地了解两个人之间的沟通过程。
举例来说,不论什么时候,当一个孩子决定想要和他的父母进行沟通,他就会开口。因为他有需求,因为他的内心产生了某种想法,他想要一些东西,他感到不安,他对某些事情有情绪,他为某些事难过,他遇到了问题。我们说,这个孩子的生命体处在某种不平衡的状态,为了使得生命体恢复到平衡状态。孩子决定和父母说一说,比如说孩子肚子饿了。
那么,为了驱除饥饿(不平衡的状态),这个孩子成为了信息的发送者要与人沟通-给他带来了食物的信息。他无法传达自己内心确切的想法(他的饥饿感),由于饥饿是一种发生在生命体内复杂的生理反应,并且只能停留在生命体的内部,因此想要与别人沟通他的饥饿。他必须选择某些他认为能够向人表明我很饥饿的信号。这个选择过程被称作"编码",孩子选择了一个编码,假设这个孩子选择的编码是"晚饭什么时候准备好了吗?爸爸",这个编码或语言符号的组合就被转化为一种被接受者爸爸所感知的气氛。
当爸爸接受了这个经过编码的信息后,他必须经过一个解码过程。这样才能明白它的意思,进而了解孩子内心正在发生什么。如果爸爸能够正确理解,他就会明白孩子已经饿了;
但是,万一爸爸把这个信息解码为"孩子是着急要吃饭,以便于能在睡觉前出去玩耍",他的理解就是错误的。整个沟通过程就中断了,但是矛盾就出现在这个地方,孩子是不知道这个情况发生的。正如爸爸也不知道,因为孩子不知道爸爸内心的想法,就像爸爸无法看到孩子的想法一样。这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经常产生问题的地方。
接受者误解了发送者的信息,而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误解的存在,假设爸爸决定检查一下他的解码是否正确,以便确定自己是否有误解孩子。他只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就可以了,让孩子知道他解码过程的结果。
"儿子,你这么着急吃饭,是想在睡觉之前能再玩会,对吗?"在听到了爸爸的反馈后,孩子就可以告诉爸爸他的解码是不正确的。孩子说,"不,我不是那个意思,爸爸,我真的饿了,希望晚饭早点准备好"。爸爸说:"哦,我明白了,你是真的很饿,要不你先吃点饼干垫垫肚子,怎么样,我们等妈妈回来再吃饭,好吗?大约还得等一个小时",孩子说:"可以,那我就先吃点饼干吧"。
当爸爸第一次反馈给孩子,他所理解的孩子的原始信息时,他就是在积极倾听。在上述这个例子当中,他一开始误解了孩子,但是他的反馈使他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送出了另一个解码,最终正确理解了孩子的信息。
大道至简,"积极倾听"就是如此简单、神奇,对你有启发吗?夜已深,明天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