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外慧中的语文课 ——听《钓鱼的启示》所得
听了一个老师上的《钓鱼的启示》一课,老师的基本素质、课堂的激情等优点自不便说,但是我隐隐感觉课堂上似乎还缺少点什么。是什么呢?
秀外慧中的语文课 ——听《钓鱼的启示》所得看到秀外慧中这个词,眼前便浮现出那些让人心醉的风姿绰约、才华横溢的女子,大概那些玉树临风、满腹诗书的才子形象也会出现吧!同样,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才会让我们的孩子们为之倾慕呢?大约也应该是秀外慧中的吧——有着优雅的外延与或深刻或丰富的内涵。当然最先保证的应该是内涵,把文本本身的内涵挖掘透彻。
秀外慧中的语文课 ——听《钓鱼的启示》所得一个文本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有洞穿文字的能力,发现文本本身的语文内涵。比如这位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一课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老师把语文知识点放在了“对话”这个点上。但是老师仅仅是让学生找到对话,师生分角色朗读了对话而已。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设计是否显得有些肤浅了呢?能否再让学生思考,对话在主题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能否作用这样的对话尝试写写三十四年后作者与父亲的对话呢?能否让孩子感受对话中的提示语的情感的展现呢?这都是值得我们语文老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为任何一节语文课,其内涵都必须具备语用这一内涵。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老师要以“专业解读”的视角解读出那些能为孩子的语言发展提供助力的文本信息,而不是一般意义的解读:理解文章内容,接受相关信息,获取精神享受等。
秀外慧中的语文课 ——听《钓鱼的启示》所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老师要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其一语文课程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其实这也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具体体现。这样我们就发现了语文课的第二个内涵:如何展现文本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这节课这位老师通过逐段讲解推进的方式让学生明“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困难”。为了加深理解老师让学生读背了孟德斯鸠等两人的名言,这种链接固然可取,但是我觉得如何更好的体现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链接一些有中国文化的内容。《大学》中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中庸》中也有类似的关于慎独自修的语段。因为我们中国自古就以“礼治天下”,“礼”就是规矩,就是制度,就是做人的准则,而礼的最高境界就是慎独。这样就把本节课的人文内涵挖掘得很深,拓展的更广,也更能凸显中国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
如何展现文本的外延呢?我认为就是根据文本自身的语言特色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导入,教学活动,教学延展等,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比如本节课就可以用“理解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这几个成语的意思或者讲与之相关的故事”作为导入,既增强了趣味性,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很好的弥补这个文本较为简单的特点。其他教学环节同样可以灵活组织,增强教学流程设计的美感。
看似一节普通的课,其实则是如同人一般,首先要慧中,其次也要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