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

2019-10-03  本文已影响0人  米睿妈妈

刚刚看完了一本阿得勒思想的著作,被讨厌的勇气,讲的是如何获得自由。

不去满足他人的期待,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在社会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贡献。

即可获得自由。

听起来很容易,但知道和做到之间相差一万倍,从知道起去觉察,践行,成长,到完全做到,需要自身生命长度的一半。

我今年36岁,再过18年,也就是说,等到我54岁的时候,我才可以到达,阿德勒所说的人生的自由境界。

前提还得是全身心的去践行,去反思,去成长了,才可能。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目的论,不是我习以为常的原因论,就是把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完全指向了个人的选择,需要自己为自己担负起所有的责任。

阿德勒思想违背常理,但细思又很有几分道理。

阿德勒的思想并不让人舒服,相反,他让人有些难受。

比如,你是否能接受。

无论你经历了怎样的过去,遭受了怎样的迫害,你都不应该以受害者自居,在可怜的自己和可恶的他人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去想,怎么办?

如果你和别人意见不合了,你要遵循课题分离的原则,以你的方式去做事,那是你的事。别人要骂你,还是羞辱你,那是他的事。

对孩子既不应该批评,更不应该表扬,应该把他当作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不应该鼓励孩子的竞争,也不应该树立家长和老师的权威。

如果你决定信赖一个人,就要无条件的信任,不计后果,不怕伤害,否则你就不是真的信赖他。

在爱情中,不存在所谓对的人或者错的人,如果你决定爱他,那就是对的人,所谓的命中注定,不过是你的决定和行动。

我爱他,跟他无关。

所以,阿德勒说自己的理论,归根到底是教人自立,如果你能看清阿德勒的自立的含义,你就会明白,这简单的两个字所包含的艰难和沉重。

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放弃对他人和环境的控制期待,以换取自己的自主权和控制感。

他要有多坚韧的赤子之心,才能在跟人交往时,不计过去,不畏将来,不求认可和回报。

可即便是这样,他也未必能过上他想要的生活,这跟车子房子没有半点关系。

他也不会因为信奉了这种哲学,就高朋满座受人尊重。

相反,他倒是很可能会成为大家眼里的怪人。

而且哲人还说,自立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消除自我,承认我们只是普通人,不从社会序列和他人的认同中去寻求自我价值,只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去寻找自我价值。

如果说这就是阿德勒式的幸福,这样的幸福,你想要吗?

通过这种自立我们得到了什么呢?

我们能够选择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也在这种选择中获得了一种全然的自由。

一个信奉阿德勒哲学的人,是人群中的隐者,自立的背后是无边的孤独。

想想一个自立的人,是一个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遇到麻烦时,不再对亲人,朋友,同事怀有理所当然的期待。

当然,他可以求救,这是他自己的课题,但是亲人朋友是否伸出援手,这是他们自己的课题,与他无关。

或者他也可以期待,但这种期待是否被满足,也是他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

从自立那天起,他就失去的抱怨的资格,当然他也不再需要对他人的情绪,负有什么理所当然的责任,因为这也是他们自己的责任。

去掉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以控制和期待来相互联系的方式,在一个个彼此独立的课题面前他怎么能不孤独呢?

然而正是去掉了这种不纯粹的联系,才剩下了阿德勒一直在强调的爱。

作为独立的个体,彼此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兴趣,作为社会共同体的相互支撑,全情投入的信赖,不求回报的奉献,而这种爱才是阿德勒式的幸福的含义。

部分内容,摘自幸福的勇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