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敦煌简友好文互动专题韩非子之道简友广场

《韩非子•五蠹》之三十八,仁爱之心与国家安全谁更重要?

2022-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读史明智慧

【读经典】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简单翻译下:鲁国有个人跟随君主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升了官。

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简单翻译下:由此看来,这个父亲的孝子,却是君主的叛臣。

【谈心得】

法家和儒家都是春秋时期社会上的主流学派之一,两家的学者本着为混乱社会找到合适的出路,实现和谐统一、人民乐业的思想,经常互揭长短,相互批判,韩非在本节就见了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在鲁国当政期间,有一个跟随鲁国君主出战的人,每次出站都当了逃兵,孔子问起缘由,这个人说家里有年老的父亲,自己打仗死了的话就没人养活了。孔子就认为他是个孝子,不但不责罚他,反而推荐他升了官。

这个现在看起来简直有些可笑了,甚至成为各种影视剧中,逃兵编造借口逃避处罚的模板了,没想到竟然在历史上还有原型,而且还是“万圣师表”孔老夫子亲自安排的。

究其原因,就和儒家推崇的仁爱治国脱不了干系了,这个逃兵的孝心迎合了儒家“克己复礼”的主张,符合孔子所谓的仁爱之心,所以孔子置国家安全于不顾,还要推荐他做官。

正因为如此,韩非生气地总结道:“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这样的处理方式,简直就是鼓励人们做逃兵,实现以下,如果军队中的人,都只顾个人的私利做了逃兵,国家安全由谁来守卫,敌军长驱直入,还向谁去尽孝!

历史事实也向人们展示,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无法挽救周朝的灭亡,“仁爱德政”的思想也没能拯救战乱的百姓,他的治国策略是在向后看,不可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法家依法治国的主张,成为秦国兵强马壮、统一天下的重要根基。

结合前面令尹从人伦情理的角度,处理直躬告发父亲的案例,孔子从仁爱之心的角度处理鲁人孝子背臣的案例,二者都是从个人利益和局部高度处理问题;韩非主张要从国家利益和全局的高度看待问题。

作为行政官员的令尹,把国家律法置于世俗情理之下;作为国家官员的孔子,把国家安危置于仁爱之心之下,都与依法治国背道而驰,不能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和高度看待问题,结局是很悲惨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