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2 一本沟通分析学派著作《我好你好》的书评

2022-07-22  本文已影响0人  思想筆記

认知科学家侯世达指出人是用比喻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并用我们对事物贴上的标签,来决定我们如何回应事件。

沟通分析学派突破佛洛依德以来“本我”“真我”等比喻,转为用常人更容易理解的比喻来做分析,诉求心理分析成为每个人可用的自助工具。

具体说,有:父母、孩童、成人这三个比喻。

“父母”是比喻我们表现出从小从家长那里接收的既有观念。父母教的观念有时候是成熟睿智的,我们不经反思的使用他们,会使我们生活很顺利,可以释放我们精力去从事其他活动,而不需要被火烧伤了才学习到不要随意靠近火炉。

但从父母来的观念也可能是陈旧无用的,如果我们自动化的表现的像个“父母”,就会造成偏见偏执的后果。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狭隘陈腐,因为当我们小时候听到这些教条时,我们已经将这些教条归类入“父母”“真理”“权威”此类范畴了,所以遇到挑战这些教条的情境时,我们很容易不加反思就重现我们爸妈的口吻,对所有违反者加以斥责。

“孩童”是比喻人回到童年时期习得的无助感受,而以自我中心、情绪化、不考虑后果的方式来处世。一个无法适当调节压力的人,不能适当的安排自己的作息和转化注意力,可能会很幼稚的采取报复性消费来宣泄压力,在沟通分析学派就说他正在展现“孩童”的自我。无法领会付出的快乐人,无法在婚姻中体会到因为另一半的成长而喜悦的美好,就会死死计算自己利弊得失,陷入斤斤计较、情绪化、放纵的后果。

“孩童”的处世态度似乎和我们怎样界定外物比较没关系,而跟我们怎样归类自己的范畴有关。如果我们内心经常性不自觉的认为自己是个对生活没有掌控能力的幼童,我们就会表现的自顾不暇,毫不在意别人或后果,处世态度幼稚。

“成人”则比喻我们为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负责,仔细评判后果,分析最佳路径,考虑别人感受,尊重他人立场,并矢志不伤害别人的一种处世态度。这样的态度立场可能来自一种自己具有能力改变现状、掌握局面的“我好”自我认知,也来自尊重你也作为对等能力行为人的“你好”认知。

书名“我好,你好”,正是想点出成人态度背后的认知立场。

我们可以借由提醒自己活的像个“成人”,来修正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避免孩童般的幼稚表现和父母般的情理不通。

据脑神经研究,幼年的体验会烙印在脑海中,在我们过后终身不断不自觉的重新体验。我们很多既定观念和处世模式都是幼年习得的,这是此流派将我们的自动化反应类比为“孩童”和“父母”的科学根据,因为我们不是刻意的,而是不经意就再现了当年无助的孩童我,和当年看到的权威父母。

将我们的自动化反应给予恰当的类比,可以有效引起反思,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应该修正自己的行为,拿回生活主导权,这是本流派不容置疑的贡献。

但很多时候,我感到作者为了统一全书的比喻,而牺牲了用简单语言可以说明的道理,反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例如,一个人因为习得性无助,而表现出不能自我负责的样子,这样的现象不算不好理解,不一定非要串接“儿童”“我不好”等分析才能帮助了解。

有例如成熟的沟通,应首先包含对对方的共情,再进行理性的分析,这个道理台湾作家李崇建就在《萨提亚对话模式》一书用简单平直的中文说的很清楚,不需要又是“成人”又是“孩童”的串接分析,让我云雾缭绕的。

毕竟“孩童”“父母”只是比喻,不是一套科学分类系统或命名方式,有时因应情况,可以换一套比喻或说法,能更直观的帮助人理解问题并引起行动。比附过度是我认为只有“一般”推荐的原因,供参考。

附注:“我好,你好”的教养方式,具体可以参考台湾作家蔡颖卿的著作,她带给我许多启发,例如人是需要修正的,劳作是创作的表现,幸福是以给与来衡量的,惜物表示重视自己的过去和点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