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的人
读17年版本的《文化苦旅》,似乎很陌生,可《文化苦旅》我也读过几回。可能才疏学浅,不甚了了吧。翻出家里的《文化苦旅》,1992年出版的,确实跟现今的版本有很大不同。新版本作了很大的改动,较之先前的晦涩行文,新版本更能吸引普通读者。再一次认真阅读《文化苦旅》。读经典就是聆听智者的教诲。确实!经典是值得一再阅读的。但我的思绪却又跳出了这本书外。
余秋雨先生还有一本《何谓文化》,阐述“文化”这一大课题,余秋雨先生所论的文化自不是乡野村夫口中的“文化”,其深度与广度须一读再读,但其所论文化与乡野村夫的文化并不相悖。
成婚二十多年,我始终记得刚出嫁时母亲说的话。母亲说:你要是跟公婆不和,我是不会上你家门的,我怕走在你们村路上被人“戳背皮”,说这是谁谁家的母亲,生的女儿“扒拉来”(方言:刻薄、恶毒的意思)。与婆婆共同生活十八年,虽然也偶有龃龉,但也只是两代人的代沟摩擦。直至婆婆去世,两人不曾高声大气过一回。这或许就得益于母亲潜移默化的教育,虽然母亲大字不识一个,更不懂“教育”为何物,但母亲是有“文化”的人。
记得有一回开车顺路捎带了一个在路上拦车的高龄老妇,若按现代的处世观点,老妇上车下车若出意外,我是有责任的。这事存在风险,但父亲说,这事做得对,这是“积德”的好事。“积德”一词,现代文明人嗤之以鼻,我高小学历的父亲没多少知识,但同样是有“文化”的人。
我家的租户是苏北农村来的,今年因疫情不回老家过年了,前几天回了一趟老家,带来一些年货,给了我家足足一条羊腿。如今的肉价居高不下,更何况羊肉。而我们平时只是给予一些自家地里的蔬菜,这真的是投之以桃木,受之以琼瑶。我们这小学文化的租户是不知这典故的,但我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这一品德,他们同样是有文化的人。
曾窃自以为多读了几本书,写了几篇文章,似乎便与身边的人不同了,似乎便比父辈高明了。年岁越长,越发明白自己与身边的人没有任何不同。记得有个教授说过,他所有的知识也就是幼儿园学到的,好东西要与人分享,做错事要道歉,受人点滴恩惠要感谢,等等此类。而我所持有的文化也不过是父辈的教导及乡俗良序约束下的自我框定。不管读多少书,写多少文章,并不会比我目不识丁的母亲多几分文化。
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我却把这“文化”理解偏了几千里,跑题几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