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季第10周001发愤的草莓 《学校与社会是两种标准》
拆解对象:《格局逆袭》
Step1.选摘
在人生的前20年,我们一直在一种理性的氛围内成长…
如果进入社会就会发现一个问题,现实并不是理性的,反而大部分都是非理性。
Step 2.思考
作者的这个论断蛮有现实感。当我开始养孩子的时候,又开始去反思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衔接的问题。
小时候长辈经常劝诫我,不要只是懂书理,不懂人理。
当时我对这句话嗤之以鼻,觉得他们是对年轻人上学的一种轻视,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心理——当年长辈们因为众说所知的原因,其实没有上过多少年书,那个年代还流传着“读了ABC照样打簸箕”的传言。
现在想想,长辈的话还真的是对的。
因为现行的教育体制为了便于筛选,再考虑均衡不同地域教育的原因,不得不采用一种更容量化的应试教育模式。
凡是应试教育,都有套路应对。可以对关键的知识点下苦功,重点突击大纲中要考的内容,按照老师的口味去答题,很容易得到高分。也就意味着,只要肯用心肯努力,跟着应试教育的方法,分数不会低。而且在大型的考试中杜绝作弊的现象,在录取当中是以分数论,公平。
一旦进入社会,你发现,规则变了——
在学校生活里,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努力是和成绩正比的,
成绩与录取是相挂钩,
只要关注的成绩不需要去打点好和同学的关系,也能够上好学校,
爹妈厉害或不厉害,跟成绩没直接关系。
女生成绩拔尖的多
考试规则摆在那里,一是一,二是二
可是社会上,
除了对错以外,还有灰色地带
努力重要,选择更重要
即使硬件很强,别人不一定要你,可能是你长得好看,招聘单位要了,也可能因为你是一个男性,招聘单位要了
能力很强,但是不会做人或者不懂得跟人链接,可能不受圈子的待见,别人不会愿意将资源向你倾斜
有个手握资源的爹妈是可以提供更高起点的,资源不局限于钱,可能是人脉,或者是更前瞻的眼界更宽广的格局
男性掌握了更多的资源
有规则在,但还有潜规则,比如有些电视节目或宣传工作是设计后的作秀
我曾经一度不想接受这样规则的变化,要给自己制造虚幻的假象,想象这个社会是绝对公平的。当棱角接受了现实的打磨,那种痛才能唤醒自我。这个转变持续了很长时间。
人的手伸出来,十个手指都有长有短。绝对公平,现实吗?就说出身好了,有的人一生下来嘴里含着金钥匙,而有的人生下来,由于父母自身见识的原因,很难带领他到高层次。
也许你说这些不是很普通的道理吗?书上都写着。
可是书上写的,自己没有亲眼见到,怎么会有深刻的领悟?怎么会记住?怎么会相信?
Step3.行动
我们的父母是普通的父母,他们当年因为时代原因上的学不多,所以非常期待自己的子女是能够认真读书的,并且最好是一心都读书。甚至是有一种说法,你的主业就是读书,其他的一概不要多理,只要你把书读好了,长大了,就能拥有你想要的一切。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家长怕孩子在单调的学习氛围中失去了动力,成绩提不上来,所以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然而,那些在学校里考了第一名的人,到社会上不一定就是佼佼者,当然也不绝对。综合以上各种因素,现在混得比较好的那些同学,反而当年成绩没那么出类拔萃的。在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一些社会的技能,不至于在学校与社会生活衔接时,出现断崖式的心理落差。
另外,作为孩子的父母,要不断地努力,成为孩子可以仰仗的更高的起点,千万不能放弃任何的成长,满足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