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哗众取宠的“新闻”还能叫新闻吗?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再加上近年来自媒体的迅速崛起,人们获取各种新闻资讯的途径变得更加广泛,更加快捷,也更加容易,人们也不再需要再像从前那般只能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途径了解新闻时事。
新媒体的出现、自媒体的崛起、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让新闻资讯能够更加快速的出现到众人眼前,更使得人人都可轻易的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对于时效性极其重要的新闻来说,的确是“喜闻乐见”的。
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的便利性与快捷性,不仅给原本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让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新闻,要的不仅仅是快速的传播,其准确性与真实性更是新闻信息最为重要的根本所在。失去了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新闻,便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或发现,在生活中,时常能够看到一些“新闻”,为了迅速博取众人的“眼球”,不经调查证实,通过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掐头去尾、碎片化、捏造情节等手段,来进行“新闻”的报导,甚至打造出热搜“爆文”来煽动众人的情绪,利用和引导社会的舆论走向,抢夺流量,赚取利益。
不明就里的网友们大多都难以分辨事情的真假,大抵也就“相信”了它的报导。然而,事情的反转往往也是在这舆论的高潮中出现,以“揭露”事实真相的名义再一次收割着众人的“眼球”,甚至多次出现了这样的“惊天”大反转。
有人说,那些真假难分的“新闻”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背后那些别有用心的始作俑者。
当一些不负责任的新闻媒体和自媒体,为了争夺流量,一次又一次的发布那些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哗众取宠的“新闻”,只求“热搜”不再在乎真相时;当身为观众或读者的我们,每看一篇“新闻”报导都需要自我判断查证辨别内容真伪时;当“新闻”不再追求真实,内容越是“精彩”越是吸睛,越是反转越是“火爆”,最终只能沦为茶余饭后的八卦时,难道这不是新闻最大的悲哀吗!
以前,我们看新闻直播、看报纸、听广播,更多的是为了能了解社会的一些时事资讯,后来,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兴起,网络则成为了许多人了解社会新闻第一选择,但如今,微博、公众号、朋友圈里转载的新闻质量却变得越来越差。
有些时候,一段新闻视频报导,只要内容够吸睛,掐头去尾,把时间线去掉,几年前发生的事都能冒充近日“新闻”来报导。一件富有争议、有娱乐性的“新闻”通过断章取义的手法处理一番,或许就能成为一则火爆全网的热议话题,甚至不惜歪曲事实,只为之后的“惊天”反转做铺垫,以揭露“真相”的名义再次吸引众人的眼球。就算是一件没有太多价值的新闻,取一个极其有吸引力的“标题”,同样能够收获不少的流量。
如今,我们看一篇“新闻”,经常需要带着一双“火眼金睛”辨别事件的真伪,看到“不平事”,不再像从前那般义愤填膺,而是作为吃瓜群众静待事件的后续“反转”,指不定那楚楚可怜的“受害者”分分钟摇身一变,成为那无理取闹的“闹事者”,之前千夫所指的“罪人”反而是那最无辜的“苦主”。
当这样的“新闻”出现时,经常有着这么一群不知道是谁,更不知从哪冒出来的,自诩捍卫“正义”的“键盘侠”,在网络上掀起一场网络骂战与“审判”,为“受害者”讨回公道。当事情出现反转的之后,又会将矛头指向之前一直维护的“受害者”。
有人说,读者们都不是什么福尔摩斯。如今,想要了解更加真实的新闻,只有去看那些更具有权威的国家新闻媒体报导,至少不至于有太多的虚假新闻。而那些所谓网络媒体、自媒体顶多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一种娱乐消遣。
有时候会再想,当“新闻”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众人底线,当“新闻”沦为他人引导舆论走向,牟取私人利益的工具,这样的“新闻”意义何在?他们所谓的“真相”,真的就已经是事实的全部么?真相,真的还有人会在乎么?
在这利益至上,流量称王的社会里,当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捏造情节、哗众取宠成为媒体(自媒体)的常态,这样的“新闻”还能称之为新闻么?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