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轻松阅读识字,这一点最关键
我实在没办法统计,我家那头小怪兽现在到底认识多少字。总之他表姐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上的字,他能认识一大半。开车带他出去,第一次见的路边的广告、商店、标识,他也绝大部分都认识,就在昨天晚上,我发现他竟然知道“锵”是qiang而不是jiang。
但我其实并不在意他到底认识多少字、会算多少算数,这些真的太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一直保持住他的兴趣和热情。
为了保持他的兴趣,我是这样做的。
1.绝不因为他多认识几个字,就觉得他天赋异禀,每天强拉过来认字。只和原来一样,每天保证陪伴阅读。
2.绝不因为他多认识几个字,就拉着他出去献宝,让他表演,去赢得别人的赞赏。我始终认为,激励他学习的,永远不应该是别人的评价,而是他自己的兴趣,他乐在其中,才是学习最好的状态。
3.想停随时停。他来请教我,我就告诉他。如果他厌烦了,不想学了。我不会讲什么“趁热打铁,再巩固巩固”或者“坚持到底,学不会咱就不玩”之类的话。想停马上停,以免他以后因为不能停而不敢“开始”。
有几个妈妈向我诉苦,我的孩子整天就知道问我些没用的,他就不能学学认字,算数?他以后是要上学的,是要考试的。
我说,每个孩子的兴趣点都不相同,可能有的孩子就喜欢画画,有的孩子就喜欢问为什么,就像我以前文章提到过的那个朋友,她的女儿每天缠着她问为什么已经好几年了。但是你能说哪个更高级?喜欢画画的,可能以后会成为画家;喜欢问为什么的,可能以后会成为科学家;喜欢认字的,可能以后成为文学家。又或者,他们以后成为不了什么,就是大多数普通人中的一个,但是,他们那么喜欢并专注于一样事物的时候,是那么美,他们能在最喜欢做这件事的时候,尽情去做,是那么幸福。于我而言,已经足够了。
也有很多妈妈执意要问我,到底是怎么做到,让他认识那么多字的。我说其实我真的没做什么,都是他自己喜欢认字,喜欢观察周围,喜欢问。如果非要我说点什么的话,我做的可能就是长久以来的陪伴阅读。一个整天看电视、玩ipad的孩子和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肯定是不一样的。
我可能就是给他建立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一天不看绘本都难受。平时在家,我们家的电视只有一个作用,就是给他看规定时间以内的巧虎和超级飞侠,他在家的时候,我从来不看电视。我绝不相信,一个每天一下班就葛优躺,看电视刷手机的妈妈,她的孩子会喜欢读书。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为了孩子放弃了自我吗?恰恰相反,我反倒觉得,因为孩子,我变得更好、更自律了。周末的时候,我会把孩子送给老人带,让他们去交流感情,我就在家横七竖八地爱干什么干什么,前段时间的《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很热,我也追着看完了,还写了首散文诗,美美地发在简书上。
小怪兽在家里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爱读书的妈妈,我甚至把自己喜欢的散文朗诵给他听,他竟也听得津津有味,要求再来一个。周末的时候,有一次我去图书馆,回来的时候,小怪兽说:“妈妈,你真棒。”这无功不受夸的,弄得我一头雾水,连忙问他为什么说我棒?他说:“我今天出去玩,看到很多妈妈都在外面玩,但我的妈妈却去图书馆看书去了,我觉得你真棒!”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自豪,语气里都带着得意。我心里一阵感动,谁说孩子小,什么都不懂,谁说他只知道玩,不分好坏。妈妈做的一切,他都用心在看,用心在学。根本不用我们说“去看会儿书吧,去学习吧。”他会看着我们,自动向我们看齐。
所以,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爱上阅读,或上学了爱上学习,请先关掉你的电视、手机、Ipad,如果连你自己都觉得看书味同嚼蜡、无法忍受,那就别要求孩子爱上读书,他从你的实际行动中看到,分明是电视、手机、Ipad才更有趣。
有的妈妈好奇,我的陪伴阅读具体是怎样做的,在这里一并分享一下。
- 读绘本的时候,要绘声绘色把他吸引过来,每个人物都区分语气、声音。我在读绘本的时候,有时读着读着,会把我们俩都逗得哈哈大笑。
- 后来我开始指读,就是读到哪里,手指就指到哪里,可能他在这个过程中也认识了不少字。
- 再后来,我就邀请他和我一起玩故事扮演游戏,就是我们一起挑角色,我扮演一个人,他扮演一个人,故事里哪个人说的话,就由哪个人读。
- 再再后来,他认识的字太多了,我给他讲的绘本也相应变长,不适合角色扮演的时候,我就负责读,读到觉得他可能不认识的字时就停顿,他如果认识会接着读,如果不认识,我读的时候还能引起他注意。
- 有时候,我会故意读错字,他看到后就会给我纠正,还挺有成就感的,也能增强他的信心。
我从他两岁多就给他办了绘本馆的借书卡,借借还还的,这两年确实给他喂了不少故事书。
最后一点可能就是我比较有耐心,有的妈妈上班累,孩子想让读个绘本会很不耐烦,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但我每次都很乐意,从来不觉得读绘本很烦,反正我小时候都没捞着看这么高大上的绘本,光看小画书了,跟他占个光补上呗。
谢谢你来看我文章,今天就是这样,希望对你有用。喜欢就送我颗红心,我会继续加油~
相关文章
《摸准孩子的心理,说一遍他就肯听》 《摸准孩子的心理,他才能心甘情愿合作》
《读懂孩子的心理,你“偷懒”才能遇见更好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