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安娜:我们是这样相识和恋爱的

郭沫若才情独异,既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学者,又是一位感情丰富的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传奇,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也留下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他的数次婚姻中,和日本女子安娜(佐藤富子)的婚姻为世人注目。
最近重读他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集《三叶集》,里面竟有他自己就此事的专门叙述。那时是1920年,郭沫若28岁,正值青春,在日本留学。信是郭沫若写给田汉的,写信时间是1920年2月15日,比较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和安娜相识的经过,以及自己的心理状态。
和安娜相识是一次偶然
安娜是一位日本人,父亲是位牧师。当时,在日本东京京桥区的圣路加医院当护士。1916年6月,郭沫若的一位朋友陈龙骥到这个医院治病,后来,这位朋友医治无效去世,但还有张X光片在圣路加医院。郭沫若去医院取朋友的遗物X光片,不想,与安娜相遇。安娜答应取了光片之后,帮他寄去。安娜很有同情心,听说郭沫若的友人死了,流了眼泪,还对郭沫若说了些安慰的话。郭沫若很感动。在信中,他写道:“寿昌兄!我实不瞒你说,我最初见了我安娜的时候,我觉得她眉目之间,有种不可思议的洁光——可是现在已经消灭了——令我肃然生敬。”
一个星期后,安娜给郭沫若寄来了光片,还附有一封英文长信。郭沫若感到甜蜜。“我当时真是感受着一种bitterish的sweetness呀!我以为上帝可怜我,见我死了一个契己的良朋,便送一位娴淑的腻友来,补我的缺陷。”
此后的几个月,大约从8月到12月,他们经常通信,每周总有三四封信来往。感情逐渐发展和深入。
在学业的名义下同居
感情的逐步发展,使郭沫若觉得自己应该帮助安娜达到更好的境地。他认为,安娜可以进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他说:“我当时起了一个心想,我以为我的安娜既矢志在献身事业上,只充一个看护妇,未免不能充分地达到她的目的。”
在这个问题上,郭沫若是动了一些心思的。他劝安娜进女医学校。至于经费,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留学经费分成两个人来使用。女医学校第二年3月就要考试,时间来不及,不如辞掉医院的工作,专门准备考试。于是,在12月的年假里,郭沫若到东京一趟(当时郭在冈山),让安娜把工作辞了,回到冈山和他同居。
孤男寡女,又都值青春,再怎么崇高的目的,也抵不过现实的诱惑和需求。热情似火的诗人郭沫若,当然把持不住自己。他比较隐讳地说:“咳!寿昌兄!我终竟太把我的柔弱的灵魂过于自信了!我们同居不久,我的灵魂竟一败涂地!我的安娜竟被我破坏了!”
安娜实际上还是上了几个月的女医学校。只是,同居之后,很快就有了孩子。安娜的学校生活不得不半途而废。
诗人式的忏悔
两情相悦,同居生子也没有什么。问题在于,郭沫若此时已经是结过婚的人。从这封信看,安娜作为小三的介入,郭沫若在整个事件中,似乎还占了主动。但他又好像还想占居道德高地。作为道德上的失败者,如何保持道德高标呢?当然是忏悔。这是一些人经常玩的把戏。
郭沫若有一段诗人式的忏悔:“我在民国2年时,我的父母早已替我结了婚,我的童贞早是自行破坏的了!我结了婚之后,不久便出了门,民国3年正月,便来了日本。我心中的一种无限大的缺陷,早已无可补置的馀地的了。不料我才遇着了我的安娜。我同她初交的时候,我是结了婚的人,她是知道的。我也仗恃着我是结了婚的人,所以敢于与她同居。唉!我终竟害了她!以下的事情,我无容再说了。”
这样的忏悔,除了表达一下诗人心中的情绪,大概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郭沫若和安娜在一起生活了21年,生了5个孩子。抗战爆发,郭沫若回国,不久即认识了小自己24岁的青年演员于立群,很快他们结婚了。而安娜呢?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安娜一个人在日本顶着政治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一边抚养孩子一边苦苦等待丈夫回来。资料显示,1951年,安娜要求见郭沫若,郭沫若托辞拒绝。安娜便直接冲到郭家,郭沫若见了安娜就如老鼠见了猫,推脱去换衣服从后门“落荒而逃”。郭沫若与安娜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文人的忏悔,能相信吗?
那时的文人,情感常大于理智,在婚姻问题上比现在开放。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算是当时的一道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