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喜喜 | 培养创造力,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未来保障
灵性就是创造力
朋友近日失眠。担心她的身体,问她为什么失眠?她说:“记不清了。不能纠缠这些事情。我不愿意想为什么睡不着的原因。我的经验是:顺其自然,才能睡得安稳。一直想为什么,反而纠缠睡不着了。”
然后,她对我深刻地总结:“放下,无执。就是这个道理。”
于是……我就……默默地笑了……
拿起过,才能称为放下。执念过,才堪为无执。
如今,太多人说“放下”、“无执”,其实,从来没有拥有过,也从来没有认真过。
付出百分百努力之后,来一个“葛优瘫”,是潇洒,是淡然,是“尽人力听天命”的人生至高境界。从来没有认真过就直接瘫倒,只是懒散、软弱罢了——当然,我可不是说我的朋友。
我提醒朋友的是:对自己的认知,是求得智慧的法门。
真正想通为什么睡不着的原因,也就通则不痛,自然就能睡着。
否则,不面对内心,不追问究竟,让生活中发生的痛苦,由生活的尘埃逐渐蒙上,的确,也会逐渐恢复原样。
只是,这样同时意味着:心灵被自己一点点蒙蔽。
人们常常说,生活改变了人。
其实不是。
是自己不反思生活,不够警醒才会被改变。
自以为是难得糊涂,结果恐怕会真的糊涂,而且一直糊涂,越来越糊涂。
一个人的心灵,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来描述固然不错,但这可是达到顶级境界之后的回望。对凡俗众生,还是老老实实遵循“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一般规律,要可靠得多。
归根结底,靠人自己。
失眠,就是心灵已经有所警觉。
当心灵刚刚开始警觉的时候,就立刻去想。是最容易想通的时刻。
一个问题想通了,心灵就敏锐一点。
接下去,遇到同类问题,就不再是问题;遇到其他种类的问题,已经敏锐一点的心灵,也就更容易一点想通。
这是一个积极的循环。
这位朋友一直赞赏我有灵性。
我总是说:谬赞,谬赞。
我倒不认为我的灵性有什么非凡之处。更别说,朋友本身就成就非凡。
当然,身为作家,我的确需要灵性——写小说就特别需要灵感。对于灵感,无数创作者都认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定义:“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犍牛能竭尽全力工作时的心理状态。”
灵感是灵性的产儿。
所以,如果一定要说我有灵性,不如说我有经验。人鲁钝易冲动,做事多犯错多。两者拥有其一的人不少,像我这样两个特点全部拥有的人可不多。因此我在成长中的经验教训(作为个体的自我教育经验),格外丰富。
但是,犯错多,不等于经验教训多。犯了错,必须总结反思,如我前面说的发现问题绝不放过地突破,才算拥有经验教训,才算打磨了灵性。
有太多人,就算跌倒后每次勇敢爬起,却反复跌倒在同一类问题上……也只能是一声叹息。
如今教育界的官方表述中,很少说灵性。在民间,灵性则被渲染得神乎其神。
其实,既不必故意避讳,也不必过度吹嘘,而应该客观看待,科学研究。
归根结底,灵性,就是一个人的创造力。
感性,负责感知体会。理性,负责客观分析。灵性,负责融合创造。
感性包裹着灵性,但感性是一片混沌,灵性在其中流动不定,难以捕捉。
理性往往会抑制灵性。但是,理性的力量,有如大堤至于江河,有利于把灵性根据目标定型。
所谓挖掘潜力,就是释放一个人的创造力。
灵性的诞生,人类无法讨论。
灵性的激发,通常以艺术进行。无论是对艺术的欣赏,还是学习艺术创作,都能对灵性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发。
在尘世生活中,如何在灵性被激发之后,更加完好地保存灵性,继续发展灵性,则如同因为失眠而进行的剖析一样,需要更多思考与探索。
《网侠龙天天》
童喜喜作品
网瘾变网商
幸福共成长
中国教育学会IAP素质大赛权威推荐
百度宝宝知道权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