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日记(第128天)“花”开满树
和风拂煦,大地回春,小草们钻出了地面,天越来越暖了。
老人孩子纷纷从山洞里从草庵里走了出来,人们欢呼着春天的到来,而最令人兴奋的是一棵又一棵满树的姹紫嫣红,无论男女老幼无人不爱,围着树看也看不够,摘下一枝细细端详,而后一朵朵采下带在头上,希望自己也能像一棵春树那样美艳。
这就是古代先民们的爱花图。那么起初为什么会称之为“华”呢?
首先当人们对某件事震撼或惊讶时,自然的就会发出“啊”的声音,这是出于本能的,比如不会说话的孩子,比如聋哑人,他们不会说话,但是都能发出“啊”音,所以当人们第一眼看到满树花朵时,总是会被震撼的,那么“华”字的韵母便有了。
再有,人们看到湍急的流水击打礁石或岸边时所激起的水,很似这花朵,后来被我们称之为“水花”,水花溅起来时会发出“哗哗”的声响。于是“华”字应运而生。
那么该怎样描述这“华”呢?一棵树,上面布满了小枝,每小枝都顶着一个近似椭圆的点,一眼看去,即是一树花。

看到左上角的那个字了吗?这就是象形时期的“华”。
我们中国为什么自称华夏呢?据《说文解字》,华,意为荣。夏,我国最早的一个朝代。华夏也称“夏”、“诸夏”。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华夏是礼仪之邦,相对于四方外族,她是庄严而华美的。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夏”最初仅为一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称,至汉代以后成为汉族的别称,始带有民族概念。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蓬勃的美丽的国家。再有“中华”二字,意思也是一样。历史的解释是:“中”指的是“中原”,“中国”,“华”指的是“华夏”。广义延伸的解释是“中”为“位居四海之中”,“华”解释为“衣着华丽”,“中华民族”应该解读为“位居四海之中且衣着华丽的民族。”
而我个人的理解却多少有所不同,我认为“中华”为“中国华夏”是不错的,由于文化的发达和文明的进步,普遍追求衣着华丽也是自然的。但还应包含更深一层涵义。倘若要我完整地下个定义,应该是:位居四海之中的繁盛之地,崇尚中道和美善的国家。
到了秦代以后,规范文字,小篆的“华”字变得抽象了。为了强调“华”为草木,有人又加了草字头,正是这个草字头,为“华”变成“花”提供了条件,这下我们明白了,原来“花”不过是“华”的异体字。也是“华”的衍生字。
此后,“花”特指花朵,而“华”则被无限引申,在汉文化中蕴藏着更为深广丰富的内容以及思想情感。如: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 赤壁怀古》,
“歃血于华屋之下。”——《毛遂自荐》;
“物华天宝。”——《滕王阁序》;
“昔庾元规才华精英。”——《文心雕龙》;
“吾性不善华糜。”——《训俭示康》;
“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潜夫论 论荣》
…… ……
带“华”的成语则有:
春华秋实 豆蔻年华 华而不实 雍容华贵 寒木春华 风华绝代 水木清华 光华夺目……
带“花”的成语则有:
春暖花开 走马观花 妙笔生花 落花流水 昙花一现 借花献佛 柳暗花明 镜花水月……

从这里一路读下去,我们便可一览“花”字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