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散文日常感悟

为什么已婚人士热衷于催婚

2019-02-06  本文已影响0人  春秋DING

每次有人催婚,我都笑着说,好,嗯,嗯嗯,或者就只是笑。任他雨打风吹威逼利诱,我自岿然不动。

想来已经修炼出一种定力。

也曾想更深入地诚恳地解释一下,或者谈谈类似婚姻的本质一类“离经叛道”的观点,可是你知道,农村过年实在是太热闹,一大家子吵吵嚷嚷,根本没有办法“好好谈谈”,好像大家都很忙,其实也没有一点认真要听你多说的意思。所有人处在一种既无聊又拥挤的状态,走来走去,东一句西一句,你一句我一句,匆匆说着自己的观点,没人仔细聆听或者留出理性思考的余地,所以,我基本上是靠沉默和远离人群的办法自救。

躲不开的时候,笑一笑。

能躲避人群的时候,只能上楼。一个人拿着KINDLE趴在床上看看书,或者玩手机,想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想过,为什么已婚人士如此热衷于催婚。还在仓库包快递的时候,有天下午,旁边的新同事不停跟我聊。互相连名字都不知道。问我年纪,说为什么不找,我说看感觉,一直没有合适的,也不想太迁就,想找价值观比较契合的。他说,哦,你是说灵魂伴侣。我明白了,你这样是比较难找。

说了一堆,举例他职高的同学,也是同乡,一个男的八八年的,家境多好,父母是老师,姑妈是县领导,让他回去找个单位上班再找个女孩结婚,他情愿在上海打工,还说就算结婚,也要做丁克……

我说我有个问题——为什么已婚的,都喜欢给单身的介绍对象?他说,当然,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给你介绍真是为你好,发自好心,看你一个人可怜孤单……我说,是的是的。他说,一般连说两个是的,就是在说假话。(我心想,那连说两个为你好,又是什么心理……)他太能说了。我差点招架不住。在他右手边的B说,你们真是无缝连接,我想插话都插不进去。我只说,你这个老司机又飙车。快下班时,新同事说我老婆都发火了,带了一天孩子太累了,我晚上不加班了,我一会跟经理说下。

KINDLE里面有几个文件夹都是苏童的作品,一直没全部看完,总是留到过年。手上纸书还有很多,为了减轻搬家负担,平时优先看纸书。50后到70后的当代中国作家,就是余华莫言贾平凹苏童这一波,我偏爱苏童。其他人几乎看不下去。最初读苏童的短篇,觉得故事很吸引人,就一篇接一篇读。在列车上或者在家晒太阳,都读得津津有味。他有个时期的作品,香椿树街那一类,文风让我感觉到一点塞林格的影子,后来看了访谈,才知果然是受到了塞先生的影响。但他一直在实验和探索,后期自我风格更强烈了。还是有很多没看完,恨时间太少。

《麦田里的守望者》我少年时读过一遍,去年又重读了一遍。这是一部具有少年感的小说,我喜欢,但第二次读感动就没第一次深。因为我开始老了。电影也看了,塞林格最恨电影,却无法阻挡死后多年自己的故事被拍成电影。他晚年和张爱玲很像,隐居,与世隔绝,潜心写作。太聪明的人,最后都容易厌倦世情,有自闭倾向。

塞林格说过他看书的选择标准,大意是,如果一本书你看完想和作者成为朋友,那就是一本好书。在这一点上,我有共鸣。可是,对苏童的喜欢始终不如对塞林格。尽管只看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我很愿意交一个塞林格这样的朋友,但苏童,觉得还是作为师长敬而远之比较好。张爱玲就更不用说了,祖师奶奶永远是祖师奶奶。

话又说回来,苏童的作品启发了我很多对人性的思考。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我想到了问题的答案。已婚人士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给身边的单身男女介绍对象,本质上是一种无意识地想要“同化”别人。因为他们其实很孤独,这是人性里生来就有的那种孤独,和家庭和谐与否儿女成群与否无关,他们需要“同类”,越多越好。彼此都结了婚才有更多“共同话题”,可以聊聊性,聊聊亲家婆家,奶粉,家庭教育之类。

是一种精神上的空虚,让他们无意识地渴望去制造更多同类。

过来人都懂,婚姻的确和爱情是两回事。比较理想的和谐婚姻,也就是最后多个亲人。但亲情跟爱情到底是不同的。性和爱也不同。世间真爱寥寥无几,彼此相爱还能走到一起更是少中又少。但我想过,婚姻本是可有可无的,有幸遇到心有灵犀的伴侣,自然最好,遇不到,那就不结婚。否则真是自讨苦吃。

直以来,人们对于传统的习惯都缺乏质疑的精神,觉得理所当然。主流群体缺乏自我意识,像木偶一样活在集体意识中。以前都是结婚的,上一代是结婚的,大家都结婚,这就是结婚的原因。只有人问,为什么不结婚?很少人问,你为什么结婚?其实,这是值得一问的。

张爱玲说,结婚若是为了生计,那就是长期卖淫。这种话我不会在生活中说,毕竟生活不易,生活的真相就是充满谎言,就算大多数人都活在无爱的婚姻里,只要他们不去细想,不愿承认,作为旁观者,怀着一点厚道和悲悯,也无味戳破。

能够坚持做自己,已经是内心强大的表现,愿所有已觉醒的人,可以守住那份清醒的觉知,守住一点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再难也不要迁就,因为历史可鉴,事实证明,迁就的结果往往都不会太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