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果星球:这届家长心声:语文复习的无力感,谁有解药?
#书果星球小编说——
近期,全国各地的期末考试陆续进行,大多数的小学生已经进入考前复习阶段,但随着各科分数,尤其是语文学科模拟考分的“出炉”,令不少“自诩已做好万全准备”的家长唏嘘不已。同样作为家长的作者,在与朋友交谈中也深刻的感受到传统语文复习的方式,已经无法应对新式语文教学和考试。作为所有学科之首的语文学科,要如何复习,才能突破“重围”,赢得高分呢?多年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研究经验的作者有一些感想,或许能为处于迷茫期的家长们一些启发。
昨天,孩子的期末考试结束了。可是,提起考前复习,作为家长的我们更多是无奈、怜惜、焦躁……,还有一种感受就是“无力”。
期末复习那几天,我弱弱地问了朋友一句——孩子的语文复习,你搞定了吗?她给我回复了一张崩溃的图片,这一问勾出了她的诸多无奈……
我的朋友是文学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孩子目前一年级,为了不输在起跑线,老师布置的作业——听写、默写,她一样儿都不落地辅导。
在满心欢喜的情况下,她迎来了孩子期末考试前的模拟考试,孩子的语文只考了“75”分,她坦言失眠了,“该背的、该默的”老母亲都做到了,为什么我们小时候的“万能复习法”失灵了呢?
因为,语文考试的方向变了。复习是个浩大的工程,而语文复习更是让人无从下手。除了督促听写词语、检查背诵课文,作为家长,我们还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做点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教改后的语文考什么。
从上图不难看出,我们“80后”的“识忆”复习法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少,就算有这方面的考题,也是“变身变形”了的。从语文试卷的分值比例不难看出,70%-80%的分值都来自课外,可谓“语文越学越没边”啊!很多高年级家长直呼,现在语文只能“裸考”,因为没有复习范围呀。
语文“裸考”的底气来自哪里?来自平时的语文素养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语文素养如何培养呢?很多家长说试过了多种方法,功利化的辅导、短期速成班、技法高效课程,但都有点“希望而来,失望而归”的味道。
语文能力和素养培养的解药在哪?
曾在《人民教育》上看到一位教育家这样呼吁:“实际上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生活体验,丰富感情,增加对生活和不同人的理解,但是很多家长觉得这种阅读对提高学习成绩没有关系,实在是十分遗憾。”
语文学习确实离不开阅读。整本书阅读纳入教材是部编教材的变化之一,整本书阅读纳入中高考和小学学业水平监测已是既成事实。
可能有的家长还不能认同“语文=阅读”的说法,但是不得不承认,阅读是语文素养积累的源头。阅读理解题的“理解能力”离不开大量阅读,写作表达离不开日积月累的阅读输入。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生命。
在此,奉上一个真实案例。这个案例来自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教学案例。
李希贵曾经在山东高密四中任教时,有一年,高一新扩建的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当同学们感到实在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他们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来。”
学生们依靠自学,就这样过了一个学期。让语文学科的老师们感到惊讶又尴尬的是:这两个班的语文期末考试成绩,并不比其他班级差,在阅读题目和写作上的表现,比其他平行班还要略胜一筹。
让语文老师们尴尬的事情总是发生。李希贵让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初中四年级的侄女,参加了高三上学期的语文期末考试,他们分别获得了82分与85分的成绩,而高三年级(含两个复读班)的平均分是84.5分。李希贵至今还保存着那两份试卷。
后来,他又让儿子在初三的时候参加了一次高考,语文成绩是122分。
大量的阅读让语文成绩遥遥领先。李希贵说:“他们取得这些令人惊讶的分数,不是语文老师的功劳,而应归功于阅读。”
现下,家长们在帮助孩子期末复习中遇到的语文难学、成绩难提升、复习吃力这一系列问题,主要根源在于孩子阅读不足,阅读力没有得到提升。
九年义务教育,我们围着十几本教科书,百多篇课文,从早学到晚,经冬复历春。学来学去,语文被学成了一条风干的黄瓜,干瘪丑陋,食之无味。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画地为牢,让孩子把全部的精力、智力、体力封闭在极其有限的应考知识上,却越来越感觉“无力”。
追根探源,主要还是丢失了读书这个教育的“根本”。
阅读之于语文教育,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抓好阅读,找对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力,语文成绩自然得到提升。
当然,这是个“慢”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们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的阅读成长。
阅读与不阅读孩子的区别,就好比一把相同的种子,撒到地里,有的得到了合适的水分和充足的日照,有的既干旱又晒不着太阳,最后的收成差异会很大。
阅读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阳光,会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通过阅读成长为参天大树,结出丰硕的果实,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