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result!
今天发生了2件有感触的小事儿,直接决定了今晚在梳理计划流程调研表的逻辑。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绝不是偶然。
第一件:下午看见业务IT同事在导师带领下梳理一个项目的对标表,简单说就是展开对象流节,将本企业的业务现状与另外2家标杆企业进行对比。本来是一张很普通的表格,末了,导师要求在下面插入一行,我还在疑惑,是要对这个表进行备注吗?
重点来了,导师缓缓说道:“对标结论”说一下。这一下子就将这个表的结论提炼出来,这让我想到一种思维模式-【结果思维】。我们万事万物都会有结果,要能快速看到结果,预知结果。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能力。
第二件:哈鱼同学今晚的文章叫【WWRH】,同样疑惑了半天,猜了几分钟也没有猜出来。后来发个信息一问,她解释为【why what result how】。直译为【为什么、什么价值、怎么做】,表面看很简单,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底层做事逻辑,同导师的结果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此,今晚在梳理计划流程项目调研的结构化表格时,我脑子里想的只有what result?
首先,回顾了往年的调研表格(底层逻辑为5W1H),发现偏重于对事本身的挖潜。回想这几年的项目,我们做了很多,但是业务效果并不理想。核心在偏事本身,相对重要的另外2个点-管理、流程偏少,且部分规划脱离了业务实际,没有简单轻巧。
简而言之,为什么我们做不好流程项目,根因在事、流程做好了,但缺辅助流程(管理、监督流程)。因此,本次计划流程项目单独将这一块拎出来,作为一个需求点挖潜。
其次,结合近2年的核心规范表单(C表),聚焦调研重点。同比以往的调研逻辑,新增了岗位ID、指标、分权、流IT等维度。且参考核心要点,对每一块调研内容可视化。
比如对业务操作的调研,以前的框架是流节、操作步骤、问题、根因。初看很合理,但实际在调研过程中,对问题的描述天差地别,参差不齐,落地性不够。因此今晚结合核心要点,将问题拆分为:易错点、模糊点、烦恼点,结合这3点,再梳理根因。(此处,我觉得项目的核心需求也就出来50%了)。
最后,就是今晚的亮点。what result?我梳理每一块的价值是什么?因此在每一个调研模块后体现了结果、价值思维。比如对分权的梳理,最后一列新增决策点,我们分权的决策点是什么?再比如我们的指标,它的评价点又是什么?(同样,我觉得此处核心需求会再新增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