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阅读言行背后的潜台词
大多数的人在关系中容易习惯性地参照表面的言行表现来定义人或事。比如说······
你的孩子冲你发火,你的定义可能是不尊重父母;
工作中有人对你的工作提出要求,你可能会认为这个人对你不爽,或者说对你有看法;
你的爱人给别人拿钱帮忙,你认为他对家庭不在意等等。
当你只是参照表面的东西来看待的时候,你下了结论,那这时候你就会按照这些结论去无意识地行动。
行动的具体方式每个人也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对孩子的不尊重,就会教训孩子,或者说有的人就没收孩子喜欢的东西等等。
可是会发现这种“应对”问题的方式,最终也很难奏效,那是因为真正的问题并不是你表面上看到的那样。
比如孩子冲你发火,如果你不定义为不尊重你,你愿意去了解他/她到底怎么了,那就重新建立了和孩子之间的连接,重新建立连接后,再和孩子谈谈当类似的情况发生,何种表达方式是更能让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完整地表达的。
孩子的潜意识接收到的就是:即使我做错了,父母仍然是愿意关心我的,并且还帮助我支持我改正。
工作中有人对你的工作提出要求,当你不定义为别人是给你“找事”的时候,你就会更愿意去听对方在表达什么,这里面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哪些,我可以做些什么让这个工作更好地开展,以及我可以做些什么让工作关系可以更好地彼此支持和配合。
或许,有的人确实有“找事”的意图,但是这个“找事”的背后,也是有讯息做表达的,只有能听到真正的讯息是什么,那么才能解决这个状况和问题。
同样,爱人拿钱去帮别人,没有告诉你,背后也是有其原因的,做关系中首先需要有一份愿意了解,那样才能让关系中安全感加深,从而更加坦诚地谈论各自不同对待事物的看法,从而找到达成共识,以及跳出各自局限的方法。
当然,做到这些,本身也需要对自己有一份耐心和关爱,自己的行为背后的潜台词又是什么?我这么做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
而不是无意识地任由潜意识的习惯模式反应着,那生活自然慢慢就会回归到自己的“可控”范围中,这个可控不是控制的意思,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今天的讨论留意:观察你自己的某些言行,看看它们背后中诉说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