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书

以死为代价的告白

2016-07-19  本文已影响39人  蓝雪依梦
                    ——《无声告白》读后感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我看来,《无声的告白》是一本讲述亲子关系教育的书。文中16岁的莉迪亚最终走向死亡,这是一个家庭悲剧。白发人送黑发人固然是惨痛的,但,是谁造就了这个悲剧?更值得深思。

是她懦弱?

是哥哥太优秀?

还是父母给的爱太“沉重”?

莉迪亚的母亲想做一名医生,但是婚姻让她不得不放弃这个梦想。婚后的她不甘平庸、不想被束缚,仍希望可以追求自己的人生。只是,她担心自己的梦想得不到丈夫的支持,两个孩子也会成为牵绊。于是,她悄然消失了,未留只言片语。

追求梦想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处理的方式,却显得有些极端了。为何不能坦诚和丈夫说呢,不坚持自己的立场去争取,怎么知道结果呢。

婚后,很多女性的生活重心都转移到孩子身上,成天围着孩子转,快忘了自己的定位。其实这样也不好,女人,除了丈夫,孩子,更应该为自己而活,有属于自己的事业、有独立的人格,不依附于他人生存的能力。

这场不辞而别,在莉迪亚童年的心里埋下了不安的种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安全感在孩子幼年时期很重要,而幼年时期又是塑造孩子一生性格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没有获得父母足够的爱,或者与母亲有离开超过2个星期以上的严重分离行为,孩子的心理创伤是很大的,会导致孩子后来的患得患失、委曲求全、不自信等种种表现。

孩子回家见不到至亲,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那种被抛弃、窒息的感觉,猛地扎了我一下,让我想起童年似曾相似的经历。那段日子,父母频频争吵,家里气氛极度压抑和微妙,而我能做的,只能不添乱。后来,父亲外出采购物品未按规定时间返家,次日读书回家妈妈也不见了,瞬间觉得自己被抛弃,父母都不要自己。一个人在房间了哭了很久,直到傍晚,父亲回来了,除了采购的东西,还多了一个行李袋。他说,有那么一刻,他多想逃离这个家,远走他乡再不回来,可是一想到年幼的我们,他又迈不出脚步。于是,在内心挣扎纠结后,无法放弃我们的他,回来了。两天后,妈妈也回来了,原来她回老家照顾弟弟了。

我很庆幸,当时的他们,没有放弃我。否则,今天的我是什么样子,流浪在哪里,我也不知道。

消失九个星期后,莉迪亚的母亲因查出怀孕,重新回到莉迪亚的生活中。莉迪亚将母亲的回归认为是自己许愿灵验结果。在看到母亲的笑容,得到母亲一个个“明天”的承诺后,她决定遵守诺言,做到母亲吩咐的每一件事。于是,她什么都按照母亲的意思去做,对于所有的安排都回答“是的、是的”。

回来后的莉迪亚母亲,将追求独立人生的理想转嫁到女儿身上,她希望莉迪亚以后不要向她一样,被限制在丈夫和家庭的禁锢中,过一辈子平淡麻木的生活。她要倾尽余生把莉迪亚塑造成她想成为的模样。

起初,莉迪亚也很乖巧地遵守了母亲的设计。然而,母亲的理想并非是莉迪亚的梦想,渐渐地,她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了,学习成绩不及格,只换来母亲更加高强度的学习训练,家人的插嘴在“霸道”的母亲面前都显得苍白。

一心以学习成绩来留住母亲的莉迪亚,在学校没有朋友、无人诉苦。为了不让爸爸失望,她在没有任何朋友的情况下,选择拨打语言助手,自己则假装是在和好朋友聊天。莉迪亚的人生真可悲,她的人生,完全是为了父母而活,而存在,完全忽略了自我内心的呐喊。

一直以来,因为莉迪亚是三个孩子中跟母亲长得最像的,又是母亲重点培养的对象。因此,她一直觉得自己是全家的中心,担负着团结全家的责任,被迫承载着父母的梦想,压抑心底涌起的苦涩泡沫。她活在恐惧中,害怕母亲再次消失,父亲再次崩溃,全家瓦解。

在看到优秀的哥哥收到哈佛录取通知书,而她物理成绩不及格时,她慌了,她觉得哥哥离家去哈佛读书,也是一种失去,而她害怕这种失去。当年母亲不辞而别在莉迪亚心里埋下的那颗不安的种子,复苏且疯狂的长大。

莉迪亚被压得喘不过气的爱,不安全感包围着。最终,她被恐惧吞没。以一种无声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们一家人,从来没有坦诚地沟通过。莉迪亚的母亲想要放弃家庭追求梦想,她可以和丈夫沟通,但是她没有;莉迪亚不想学习那些不喜欢的学科,她可以和母亲沟通,但是她也没有。一家人,都爱着对方,但也都压抑着自己。也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鱼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所以她们只能隐忍。

莉迪亚的死换来了所有人的沉默和思索。最终,生活仍要继续。玛丽琳无法成为医生,詹姆斯从狂乱中恢复了理智重新回归家庭。被忽视已久的小女儿终于得到父母的关注和拥抱,内斯如愿去哈佛读大学。一切似乎都恢复了平静,而莉迪亚死了。

我做记者时,曾采访过一起高中生跳楼的悲剧,当时离高考只有几天了。父母多年的期盼,在他纵身一跃的瞬间破灭。父母疑惑,乖巧听话的孩子为何做出如此举动。殊不知,在日常的生活中,种种端倪早已显现。只是,做父母的除了成绩,其余的都习惯性选择忽视,最终和孩子南辕北辙。

这样的悲剧,还有?只是何时能真正的唤起父母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而非外在成绩呢?

每个人都有梦,当成人的梦想在现实中受挫,当成人解决不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这种情绪就会转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孩子成了无辜的替代品和牺牲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做父母的,应该尊重孩子,给孩子空间,让孩子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路,而不是父母规划的自己想走却没能走的路。

文中的莉迪亚母亲至少还是幸运的,她还有另外两个孩子。而当下的中国,很多家庭都是独子,一旦失去,便无可替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