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与不同
我最喜欢的电影是《楚门的世界》,我经常向身边所有的朋友推荐这部电影,因为它是一部能够深刻地走进到我的内心的作品。
但是,我的那些朋友们,有的人表示喜欢、还不错,也有些说挺好的、但其实并不在意,很少有人会像我这样感受到心灵的冲击。
后来我想明白了,一个人所喜欢的文艺作品,一定是最能够将他内心最深沉却又无法言说的欲望与感受表现出来的,而这种感受,只有同样有着相似思考与经历的人才能够共鸣。我有个朋友,他最喜欢的电影是《肖申克的救赎》,这自然也是一部极其优秀的作品,可对我来说它却只是一部电影,并不能够唤醒我内心真切的感同身受,也就无法造成心灵的震撼与冲击。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想明白这个问题。个人对某个文艺作品的喜好,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作品本身的优劣,而是归结于作品与个人内心的匹配度问题。
人这一生一直在不断成长,经过了不同的年龄和阅历,对世界的看法就可能会有一些修正,某些观点也可能会产生变化。而当自己内心世界发生改变的时候,他的喜好也就会跟着改变。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动画片是机器猫,后来叫做哆啦A梦,不过反正都是一样的了。直到现在,我仍然很喜欢这个动画,可却很少再有小时候那种把自己代入剧情的浮想联翩。作品并没有改变,变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把这个叫做成熟。
成熟并不仅仅是指年龄上的更高的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心理状态发展的更高的水平。
当某个作品对于我们的心理成熟水平来说过于高深或者浅显,我们就会觉得无法理解,或者难以保持稳定的关注,内心也会很难产生共鸣。
而当某个作品刚好处在我们的心理匹配区间,刚好将我们经历或者苦思冥想的某些问题用外显化的手段呈现出来了,我们就会有如梦初醒、醍醐灌顶之感,灵魂似乎被什么东西猛烈冲击了一下,让人猛然看到了自己内心的某个隐秘的角落。
我并不是说成熟就一定比不成熟更好,那些一辈子内心稚嫩的人也可能会过得相当幸福。同时,一个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很成熟的人,也极有可能在另外一些方面拥有着极低的内心发展水平。每个人如此不同,又如此特别。
我想,年纪的增长,经历见识的丰富以及内在思考探究的深入,都可能会增长一个人的成熟度。而随着这个过程的产生,必然会得到一些新的收获,也必定会替换掉一些固有的东西。这个过程,可能有好有坏,也可能有对有错。
君子和而不同,能够允许他人与自己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这应该也是一个人内在成熟的表现吧。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