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闲聊
《局外人》已经阅读过半,各种工作事宜交错的也多少影响了进度。再多方看一些相关的素材,也准备和朋友一起做个视频聊一聊这本书的读后感。一本书如何算读完,我觉得“读完”这个概念不太清晰,更好的诉求是自己吸收了多少。我比相对更为自闭的人还开放一些的是,我认为和人交流还是必要的,个人只能从一两个角度理解一本书、一位作家,而交流的收获就是提供了新的契机,即便没有收获,也是打开了新路径,就长远来说是好的。
我们总希望使生活更有趣一点,24小时无论如何得过下去,如果能有趣就最好了,就像傍晚的晚霞,有审美性,又能让人浮想联翩,或许整天的平庸和无聊当这一刻遇到了它便觉得活着似乎有点意思,这就不错;而非总被无聊琐事缠绕。
我很喜欢周作人在《喝茶》中的一句话:“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老先生得多闲、多爱闲,能写出这样的话来。放在今天这样的句子也十分引人注意,引人遐想。那一代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似乎早就想明白了,人活着就是舒适,不参与世人的纷争。从古代诗歌中也能窥探一二,有的是恨世间无道、怀才不遇,有的是真的享受粗茶淡饭的平常生活。这个事情不必假装,也不必到处和人说“我是怎样的”,只默默无闻地过自己的就好,并非非要让别人知道,那都是无所谓的。
继续重读陈嘉映的《何为良好生活》,其实我就是借此把重点内容划出来。
第一章第二节 伦理与道德:
伦理相应于the ethical,道德相应于morality。伦理更多关涉社会人伦关系,道德更多和个人有关。伦理比道德用的少,是个总题性质的论理词。社会生活中有很多规范,和伦理道德无关,也被称为技术性规范。值得注意的是风俗习惯也是规范之中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二者时常分的就不那么清晰了。比如犹太人不吃猪肉,我们看是风俗习惯,他们认为是道德规范或道德训诫。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怎样确定一件事情涉及道德与否。陈老师的观点是道德领域不是一个孤立领域,道德规范随着时间、地区、文化不断变化。要区分哪些是道德规范哪些是风俗习惯,就需要察看一般社会生活,以及当事人对社会生活的一般看法。又涉及当事人的性情、性格,ta对美的感受等等。
一年前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可能没看的太仔细,被作者的这些词绕蒙了。但再读时感觉找到了一些生活的标杆,这种标杆不是为树立而树立,更是一种尊重个体的,带有人情味的讲道理,挺舒适的,也挺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