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袁绍 (黄逸扬)
袁绍可以说是《三国演义》前半部分最有实力的大英雄了。袁绍的一生与战争有关。出身名门望族的他有权有势,可最终还是悲壮地退出了争霸舞台。他到底还是输在了自大自负、优柔寡断的性格上。
在待人处事上袁绍刚愎自用、不纳忠言。袁绍先是不费一兵一卒,夺下了冀州。从这里开始他的自大便慢慢显露。我不清楚他是否认真的想过,他的成功其实来自于手下下的出谋划策。逢纪正确的分析了局势,又主张联合公孙瓒。最终韩馥迫与压力让出了冀州。后来袁绍的缺点渐渐显露出来,在官渡之战失利是因为没有听从田丰的建议。他自己也说:“吾不听田丰之言,兵败将亡;今回去,有何面目见之耶!”在冀州狱中:“丰笑曰:‘吾今死矣!’狱吏问曰:‘人皆为君喜,君何言死也?’丰曰:‘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狱吏未信。忽使者赍剑至,传袁绍命,欲取田丰之首。”田丰对袁绍的评价是:外宽内忌,不念忠诚。袁绍最后处死田丰的命令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他先是不纳忠言,战败后依然狂妄自大。
在打仗用兵上袁绍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在曹操东征讨伐刘备时。田丰曾给过建议进攻曹营,可袁绍因为自己儿子的病而犹豫:丰曰“今曹操东征刘玄德,许昌空虚,若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此不易得之机会也,惟明公裁之。”绍曰:“吾亦知此最好,奈我心中恍惚,恐有不利。”丰曰:“何恍惚之有?”绍曰:“五子中惟此子生得最异,倘有疏虞,吾命休矣。”最后错失良机。而曹操清楚的认识到:袁绍做事迟缓为人多疑,无须多虑。而刘备刚刚崛起关乎存亡,必须抓紧时机。相比于曹操的当即立断、有勇有谋,袁绍的军事才能确实有所欠缺。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的迟疑不决更是酿成了大祸。在救粮草和攻曹营的问题上他犹豫了。最终实在拿不定主意,同时派人去救粮草,和攻曹营。既没有保住粮草,也没有成功打败曹操。袁绍并不缺谋士,缺的只是果断的决策。
袁绍的失败是天生注定的,是由他的性格而定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人注定不能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