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生长》读书笔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20946081/5220c9b8f80ed238.jpg)
最近看到一句话,是凯文·凯利说的。他说:“更好的方向是找到你想花更多时间做的工作,而不是试图减少你花在工作上的时间。”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更关键的是,作品就是资产。
所有的成长都是一种“跃迁”——可能是知识上的,可能是财富上的,也可能是心态上的,从一个能量位跳到了另一个能量位,但这种“跃迁”需要时间,需要顿悟,需要磨砺。 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想不断投入时间的事,不断成长。
CHAPTER1反脆弱:做对选择,能缓解大部分人生焦虑
普通人成事,就是不断积累小胜利
几年前看过一个顶级教练的访谈,他说他的工作有两点,给运动员拆分目标,把难度超大的目标拆分成一个个稍微有一点点难度的小目标,然后在训练过程中不断纠正运动员的小问题。人的信心和意志都是训练的结果,需要不断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来“喂养”。有些人总是失败主义情绪严重,可能是天生的,不过大概率是后天设置目标太高,一个都完不成,把自己的情绪搞崩了。
类似读书、散步、旅行这些事,短期快乐值很低,但是就跟“涓流”一样,慢慢地也会积累成一个巨大的底座。经历才是真正的快乐之源,而不是商品。所以,去溜达,去交朋友,去做点之前没做的事,保证你有收获。
对于奋斗这事,也不要使全力,最好是八分力,剩下两分去追求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毕竟这才是生活的目的本身。我的经验是,只有这样做,才能跑得久也能跑得远,如果准备以牺牲全部生活为代价去追求某个目标,大概率最后这两样都得不到。
做大事和做小事 差不多, 反正再大的事, 也得分成 很多件小事慢慢做。
“命”的两个维度
我这些年对“命”的含义有两个维度的理解:原生家庭和所处时代,这两者基本上框住了大部分人的一生。
智商是这个世界上最不稳定的遗传,西方富豪们往往都是通过生一群孩子来对抗这种不稳定性。但是,父母的很多思维方式会在潜移默化中传给儿女。比如,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打架了,绝大部分父母的固定思维模式倾向于不能让孩子受气,而理性父母的思维模式则更倾向于让孩子反思,到底是交往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才导致失控的场面发生,下回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去应对。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变差,理性父母也会更倾向于反思这段时间在什么地方有了变化,是不是这部分变化导致了孩子的情绪出现问题,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学习。 我认为“回溯”和“反思”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进步,它让人摆脱了思想上的重复性错误再发生。
人这一辈子,自己的能力是一回事,但是能往上攀升,大多数时候是因为遇到贵人,他愿意拉你一把。这种“拉一把”的动机排序大概是:血缘>裙带>伯乐。这也就决定了大多数时候,家族血缘对人的影响最大。普通人只能期望遇到伯乐了,而且还得是没有自家人需要提携的伯乐,在这种情况下,伯乐才会去拉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那在这时候,你肯定得是一个性格好的人,最起码不能人见人烦。事实上,有太多人好不容易攀升起来后暴露本性,最后栽在了目中无人招人烦这个毛病上。
最近几年有深刻的研究发现,意志力和积极性都跟肌肉记忆极其相似,而且跟不同的人能举起不同的重量的差距一样,意志力和积极性的差距也非常大。但是,意志力和积极性是可以通过刻意训练变得强大的,不过就跟大部分人无法长期坚持去健身房一样,大部分人也没法太过明显地改善这两个参数。
一定要保持乐观。 人有一种奇怪的 自我实现的能力, 你觉得这个世界 是什么样的, 它似乎真的可以修正, 跟你心里的样子越来越像。 乐观带来财富, 悲观带来灰暗。
可以说,软件才是真正的星辰大海。这也意味着,软件行业以前是为了卖广告而生,今后慢慢会跟各种实体结合起来,越来越智能。比如,这些年就有很多码农跑去新能源车行业,做车机相关编码。 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互联网行业可能不再像前两年那样收入高得离谱,但是会持续不断产生天量的工作岗位。用凯文·凯利的话说,软件这东西,你用得越多,你就需要得越多。
不过如果要说自媒体从业有什么好的地方,那就是人的精神需求是无限的,你只要找到一个非常非常小的细节,细分化优质创作就可以了。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再慢慢深挖,慢慢投入时间、精力,至于能不能做大,长期优质的内容输出能力,以及爆棚的运气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因素。
著名投资人纳瓦尔曾说,代码和媒体就是不需要许可就能使用的杠杆。纳瓦尔还说过,这两个杠杆就是新富背后的杠杆。
我个人的感受是,冒险精神比智商重要得多,真正混得好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敢于冒险去干的人,这些人对风险和压力的承受能力也比普通人强太多。冒险是个迭代过程,一条路走不通再试一条,说不定就能碰上走得通的路。在走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在搜集和整理信息,并且在不断调整方向,可能过一些年就到达了目的地。这就有点像古代出门远行的人,经常需要一边走一边打听,脑子再好使也没办法替代沿途打听这事。智商再高,坐在原地一直想,不往前迈步,可能也就一直停留在原地了。
其实很多事情之所以能做成,是因为相关知识和信息都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获得的,所以必须先行动才行,这也是冒险和行动同等重要的原因,因为这就是前置条件。剩下的,就是慢慢熬时间,但是行业得选好,底线就是行业不能倒退。
CHAPTER2 抗风险:守好基本盘,才是应对变化的底气
CHAPTER3 懂趋势:预见未来,这些事真正值得去卷
中等家庭子弟跟富二代们相比,更加具有烟火气,也更加懂得这个社会,跟底层子弟相比,又拥有相对多的资源去接受教育。之所以是中等家庭,就是其父母也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知识广泛,阅历匪浅,一部分路径父母可以帮他们直接铺平,一部分经验父母可以直接传授给他们,无须重蹈覆辙就可以站在他们父母的基础上往上攀爬。他们凭借着这方面的优势,不断地向上冲击。
今后,企业慢慢地就不再比拼那些低端产品了,低端产业也会彻底拼成红海,谁都赚不到钱。到那个时候,质量、品位、迭代性等特点,才会成为低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不想灭亡就得谋出路,最后万物归宗,自然会走向极度重视质量的路线上。这点没什么民族性可言,基本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必然发展方向。
这三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新能源产业的闭环:光伏负责生产能源,特高压负责运输能源,电动车负责消费能源。
CHAPTER4 找机遇:看清现实,在不确定中找到机会位
“周期天王”周金涛有句话,说的是“人生发财靠康波”。那什么是康波呢?“康波”的全称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是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考察了资本主义世界两百多年的近代史后,发现了其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周期性,每轮周期差不多都是40年到60年时间,而且每轮周期也都是由技术驱动的。每轮周期也都有明显的繁荣和衰退阶段,每个人的一生大概都会经历这么一轮周期,或者跨着两轮。
第一个技术周期
但是近代以来的第一项技术革新发生在英国,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这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
第二个技术周期(1825—1875年)
第二个技术周期的标志就是蒸汽机。
第三个技术周期(1875—1920年)
铁路是第三个技术周期的王者,可以说,现代德国的工业发展命运是铁路给的。
统一后的德国发展得越来越迅猛,并且有了技术依赖,狂点“重工业”技术点。此外,由于金融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投资科技的利润大到离谱,于是开始投资创建实验室,使得不少电气实验室拿到了投资资金,自此人类叩响了下一次“电气革命”的大门。
第四个技术周期(1920—1975年)
这个阶段是汽车和石油的时代。在这个周期里,美国和德国整体并驾齐驱。两国的产业结构差不多,工业在金融资本的推动下疯狂发展,而且都是重工业,都搞电气化,都在研究汽车,都疯狂借钱搞经济扩张,随后也一起迎来了1929年的大崩溃。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传统资本变成了风投资本,开始投资更新的技术,比如计算机、半导体和软件领域。而在这轮周期中,最大的受益者也是美国,苏联一度也享受到了这轮技术扩散,但是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创新能力,即便有几样创新,也锁保险柜了。
第五个技术周期(1975年至今)
这次革命的主导者就是美国,并且在这轮周期的繁荣期当中,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实力独步全球。成果就是半导体和计算机以及互联网行业的空前发展,那段时间是属于硅谷、比尔·盖茨和IBM的时代。
而且这次技术进步催生了新的金融创新,也就是纳斯达克。纳斯达克最早不是交易所,而是跟我们现在的闲鱼差不多的交易平台,那些不入流的小企业想融资借钱,可是又不够资格去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于是在纳斯达克上卖卖自己的股票。这些小企业就是通过这种小规模的融资模式,一点点壮大起来,并且成就了后来的微软、谷歌。
下一个经济周期在哪里?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躺得很平了,主要是中美两国还在疯狂投资,现在的主攻方向也很清楚,主要是AI、核聚变、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还有当前热议的“元宇宙”,也就是像《头号玩家》里展现的那样,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后进入虚拟世界。谷歌现在重点研究AI,而脸书主要在研究元宇宙,马斯克一伙则在研究航天和电动车。
而且市场经济和城市化是共生关系。发展市场经济,老百姓自然会用脚投票去城里上班,城市化也会推动公共设施和居民住房的大力建设,互相促进直到达到80%左右的覆盖率。也就是能进城的都进城了,留在村里的人收入上升,再进城也不划算了,到时候更加依赖市场。
讲到这里,大家看出来了吧,“市场”类似于一个生态系统,可以往复循环并且自我完善、自我繁殖、自我升级。美国给我们的定位是蓝领的位置,但是等到我们的市场慢慢成熟起来,自然会更进一步向高端科技产业发展,这一点谁都阻挡不住。
此外到了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孕育新技术的三个条件是:拥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资本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