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麻醉(Ⅰ)
麻醉方式的选择主要根据手术部位、时间及患儿情况而定。
骶管麻醉:
骶管麻醉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全麻同时使用,操作简便且风险性小,具有术后镇痛作用。
1.新生儿骶裂孔到胸部硬膜外间隙比成年人更为平直,可以满足上腹部手术。
2.新生儿骶管阻滞可在全麻诱导后施行,可以在气管插管或不插管下进行,患儿侧卧位下进行穿刺。
3.局麻药常选用作用时间长,安全性高的利多卡因或罗哌卡因,亦可选用左旋布比卡因。其中,利多卡因6~8mg/kg,浓度:新生儿0.5%~0.6%,低体重新生儿0.25%~0.5%;罗哌卡因1~2mg/kg或左旋布比卡因1~2mg/kg,浓度0.075%~0.15%。
4.穿刺时容易误穿硬膜,应当注意。推药时先给予试验剂量1~2ml,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再给剩余量。
气管内插管全麻:
绝大多数新生儿手术均应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吗啡有明显的呼吸抑制,较少用于新生儿麻醉,低体重新生儿更属禁忌。吸入麻醉药七氟烷是可与氯胺酮、芬太尼复合应用。
吸入麻醉诱导:
如患儿诱导前没有开放静脉通路,通常采用吸入诱导麻醉。七氟烷对气道无刺激、诱导平稳快速,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吸入诱导药物。氧化亚氮不适用于低体重新生儿及腔镜手术的麻醉。一旦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出现循环或呼吸严重抑制,应立即降低吸入麻醉药浓度,或完全关闭吸入麻醉药,用100%高流量氧气冲洗回路。
静脉麻醉诱导:如患儿已建立静脉通路,可选用可控制性好、对患儿影响小的药物。麻醉药可选用丙泊酚、氯胺酮等;可使用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或辅以吸入麻醉药以增强镇痛;肌松药可酌情使用。
气管插管:
新生儿的喉头位置(C3~C4)较成人(C5~C6)高且前倾,不易暴露声门。插管时取中间位或颈部轻度屈曲,较易暴露声门。新生儿的会厌较长较硬,呈U形,会厌在声门上方以45°角向后突出,喉镜暴露声门时,会厌往往挡住视线,所以新生儿气管插管时用直喉镜片更易挑起会厌暴露声门。导管经过声门或声门下时如感觉有阻力,不要强行插入,可尝试换用小一号气管导管。建议使用可视喉镜,以提高首次插管成功率。
麻醉维持:
可以采用吸入麻醉或静吸入复合麻醉维持,术中可以连续输注瑞芬太尼。低体重新生儿对吸入麻醉药的需要量比正常新生儿低,且麻醉药物过量与药物不足之间的范围很窄。另外,新生儿尤其早产低体重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较高,围术期为避免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可以使用氧气-空气混合吸入,不提倡纯氧吸入。建议术中维持SPO2在93%~96%以上,Pao2在50~80mmHg比较合适。
术中通气:
无阻力半开放式回路:气管内插管接改良T管装置,新鲜气流量为分钟通气量的2~3倍,可保留患儿的自主呼吸,也可进行气控或辅助呼吸,新生儿肺闭合容量高,全麻下功能残气量下降,在保持自主呼吸状态下应适当给予辅助呼吸,保证不致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不失为一种较为安全的麻醉装置。
循环式带活瓣回路:常被用作术中的通气装置。但应注意:
A.在保证管径足够大的前提下,主张选择无套囊的气管导管,一般少有漏气。
B.一般选择压力控制通气模式,调整通气压力、呼吸频率和氧浓度。建议采用肺保护通气策略,气道峰压(PIP)14~18cmH2O,呼气末正压(PEEP)始于4~5cmH2O,呼吸比1:1.5,保持相对快的呼吸频率(RR),可获得满意的分钟通气量。
麻醉后处理:
术后第1个24h内进行监测是必需的,因为有窒息的风险,这些风险是由于高危婴儿的身体状况决定的。术后保留气管导管回新生儿监护室并进行呼吸机支持治疗较为安全。
文 | 麻医台
图 | 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