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利--巴菲特讲述的3个神奇的滚雪球故事
巴菲特讲述的3个神奇的滚雪球故事
imeigu.com 2011-10-08 02:56:0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巴菲特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其实巴菲特是用滚雪球比喻通过复利的长期作用实现巨大财富的积累,雪很湿,比喻年收益率很高,坡很长,比喻复利增值的时间很长。
巴菲特1963年写给合伙人的信中说:“我们的合伙基金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要以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复利增长,而且长期资本损失的风险比主要投资公司更低。”
他早在自己只有30多岁的时候就明白了复利的重要性,1962年、1963年、1964年他先后讲了三个神奇的历史故事说明复利的神奇作用。
第一个故事:从3万美元到2万亿美元
我根据并非完全可靠的消息来源得知,伊萨贝拉女王当初资助哥伦布环球探险航行的投资资本大约是3万美元。大家普遍认为这笔投资至少来说是一项相当成功的风险投资了。但我认为,如果不考虑发现地球的另一半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的话,我必须指出,尽管当时普遍盛行擅自占地者通过对不动产的占有达到一定期限而获得所有权的权利,这项交易的回报也肯定没有投资IBM更加赚钱。非常粗略地估算一下,如果当时把这3万美元投入年复合收益率为4%的项目,那些到1962年将会累计增值到2万亿美元(这2万亿是真金白银而不是政府统计的数据)。那些为卖掉曼哈顿岛的印第安土著进行辩护的历史学家们或许也可以从类似的计算中找到辩护的理由。这样的几何级财富增长过程表明,要想实现神话般的财富增值,要么让自己活得很长,要么让自己的钱以很高的收益率复合增长。关于如何让自己活得很长,我本人并没什么特别有益的经验可以提供给各位。
第二个故事:从2万美元到1000万亿美元
由于复利这件事情看起来十分无聊,这一次我将尝试转向艺术品世界,用小小的一堂课来解释复利的神奇。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在1540年支付了4000埃居,购买了达·芬奇画作《蒙娜丽莎》。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你们中少数人才不会注意到埃居的价格波动,当时的4000埃居约合20000美元左右。
如果法兰西一世能脚踏实地做些实实在在的投资,他(和他的受托人)能够找到一个每年税后复利收益率6%的投资项目,那么到现在的1963年这笔投资将会累计超值到1000万亿美元。这笔超级庞大的财产超过1000万亿美元,或者说超过现在法国全国负债的3000倍以上,全部来自于每年6%的复利增长。(译者注,用本金2万美元乘以1.06%的423次方)。我想这个故事可以终结我们家里关于购买一幅油画严格来说是不是一笔投资的争论了。
第三个故事:从24美元到420亿美元
这是一个关于曼哈顿岛的印第安人把这座小岛卖给臭名昭著的挥霍浪费的荷属美洲新尼德兰省总督彼得·米纽伊特(Peter Minuit)的传奇故事,印第安人在交易中体现出来的精明将会永远铭刻在历史上。我了解到,印第安人从这笔交易中净落到手的钱约合24美元。付出金钱的Peter Minuit得到了曼哈顿岛上22.3平方英里的所有土地,约合621688320平方英尺。按照可比土地销售的价格基础进行估算,我们不难做出一个相当准确的估计,现在每平方英尺土地价格估计为20美元,因此可以合理推算整个曼哈顿岛的土地现在总价值为12433766400美元,约125亿美元。对于那些投资新手来说,这个数据听起来会让人感觉米纽伊特总督做的这笔交易赚大了。但是,印第安人只需要能够取得每年6.5%的投资收益率,就可以轻松笑到最后。按照6.5%的年复利收益率,他们卖岛拿到的24美元经过338年到现在会累计增值到42109362790(约420亿)美元,而且只要他们努力争取每年多赚上半个百分点让年收益率达到7%,338年后的现在就能增值到2050亿美元。
一张表格:年收益率的微小差别长期会导致最终增值的巨大差别
巴菲特1963年和1964年在信中附上一张表格,进一步说明取得神奇的长期复利增值的关键因素。
巴菲特在1963年分析说:“要取得如此神奇的投资业绩,还需要有其他关键因素的作用。一个因素拥有聪明才智让自己活得非常长寿,另一个影响重大的因素是复利利率相对而言非常微小变化就能导致最终累计增值的巨大变化。而且也非常明显的是期限越长这种影响越大。”
从1965年巴菲特接管伯克希尔公司,到2010年,过去46年巴菲特平均取得了20.2%的年复合收益率,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年复合收益率为 9.4%,巴菲特每年只不过比市场多赚了10.8%而已。但是46年期间巴菲特累计赚了90409%,而指数累计增长了6262%。
1994年10月10日巴菲特在内布拉斯加大学的演讲中说:“复利有点像从山上往下滚雪球。最开始时雪球很小,但是往下滚的时间足够长(从我买入第一只股票至今,我的山坡有53年这么长),而且雪球黏得适当紧,最后雪球会很大很大。”
想学习巴菲特滚雪球,你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了吗?
http://nteswjq.blog.163.com/blog/static/1269981201110173551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