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氏文化文史钩沉游天下

访石 | 染山人祖庙——滕州市大坞镇洪山口伏羲庙

2019-11-24  本文已影响0人  叶冷随记

染山人祖庙——滕州市大坞镇洪山口伏羲庙


山门

染山,位于山东省邹滕交界处,北与邹城石墙镇接壤,东有济枣公路,染山山体为圆形,主峰海拔199.6米,面积0.5平方公里,周长3公里。

染山人祖庙,在滕州大坞镇染山山脚下,老官道西侧,为千年古庙伏羲庙。

染山庙又叫爷娘庙、娘娘庙,每年的阴历三月三和十月初一是爷娘庙会,游客多达万人,覆盖延伸方圆200多里路,现在的池头集会就由原来的爷娘庙会延续而来。

伏羲庙与周边的东少林寺、汉侯陵,墨子观染处等景点,形成融儒、释、道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点。

12根盘龙柱和12生肖 大门 照壁

走近景区,石碑坊、山大门、12根盘龙柱和12生肖格外抢眼。进山大门向里,有伏羲文化区,有祈福树、放生池、曲桥、假山等。

伏羲庙——大殿

如今的伏羲庙大殿是重修的。资料显示,伏羲庙大殿高16.8米,宽26米,纵深18.2米。大殿内14幅壁画分别描绘着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兴嫁娶、制琴瑟等一系列的圣迹,与淮阳太昊陵统天殿内的《伏羲圣迹图》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这个大殿除供奉有伏羲氏塑像外,左右两侧还供奉着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伏羲氏位居正中,手捧八卦,像高6米,神农、轩辕分立两侧,像高5米。

女娲祠——二殿

再往里行,伏羲庙围墙、山门和钟鼓楼,庙内大殿、二殿、三殿、东西厢房、照壁及塑像。北侧山上面的是东少林寺大雄宝殿。

三清宫——三殿 石碑 石碑

近来伏羲庙保护修缮工程已经开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期工程主要是将原来不合理的仿古建筑重新规划设计,更加合理符合伏羲庙鲁南特色建设体系,修缮三皇殿、三清殿、许愿池、影壁等建筑及山门、停车场等设施;二期工程主要涉及文物保护修缮部分,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修缮将按照修旧如旧进行,体现伏羲庙文物特色,主要包括石刻和女娲祠等文物建筑,修缮以后在外观、布局上将更合理。

华夏人文始祖伏羲

伏羲女娲是我国古代两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也是传说时代的古帝王。在传说中他们都具有多种能力,伏羲发明渔猎工具,发明八卦,女娲更是神通广大,既补天,又造人。由于他们能再造生命,因而受到渴望长生不死的汉代人的特别尊崇,多刻于墓室、石碑、祠堂或石阙上。人们更愿意把伏羲时代的人物当作“神”供奉,以求庇护。

画像石上,伏羲、女娲的形象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们雕刻在墓室、石碑、祠堂、石阙上的装饰画、像。画像石上,伏羲、女娲的形象动态大体是相同的,并且都是双双出现,其一只手各举日、月,一只手各持规、矩(或者持一长巾,也有两手托日月的)。托日月象征是在天上,也暗示着一阴一阳,持规、矩则与传说中伏羲女娲用规、矩“规天”、“矩地”以定方圆的记载吻合,并暗示着造物主的身份。凡是伏羲、女娲在同一画面紧邻出现的话,绝大多数是两尾交叉重叠或者欲合,其繁衍生息、子孙昌盛的寓意显见。

伏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同时也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创世神。他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可称得上是中华文化的原点。代表了早期中国的哲学思想,除了占卜、风水之外,影响涉及中医、武术、音乐等方面。

邹鲁地区“伏羲”遗迹

据有关资料,全国的伏羲遗迹有四十余处,渭水流域的静宁、庄浪县伏羲庙;秦安县陇城乡建于汉以前的女娲庙;天水卦台山金代始修的太昊宫;天水西关建于成化十九年(1483年)的伏羲庙;甘谷县大象山于的伏羲庙;陕西宝鸡伏羲庙;兰田人宗庙(三月三庙会);临潼人祖庙;山西吉县人祖庙;洪洞县赵城镇侯村的女娲庙;临汾、太平、蒲县、灵石等县的女娲庙,高城县建于明代的女娲殿;河北新乐建庙时间早于北魏末年的羲皇伏羲庙;涉县建于汉文帝时的娲皇宫;山东邹县人祖庙;济宁承匡山下的女娲庙;微山伏羲庙;河南桐柏、泌阳两县交界处的盘古山;魏晋南北朝时就有了与盘古相关的地名伏羲庙;西华女娲城、淮阳伏羲庙;上蔡县人祖庙等等。

仅在邹鲁地区最为密集。有:凫山羲皇庙,染山人祖庙,微山县两城伏羲庙,此外,兖州、泗水等地都有伏羲陵、伏羲庙(人祖庙)或画卦石(山)。现存的山东嘉祥县武氏祠汉画像石,就有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画像。

据传说,鲁为少昊金天氏之墟,而邹为大昊伏羲氏之域,至今在凫山仍有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女娲、伏羲庙(俗称“爷娘庙”)遗址。

《左转.僖公二十一年》:

“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尔后的史书典籍均以此为据。 这是太昊伏羲氏部落生发于以邹鲁为中心的汶泗流域的重要史证。

伏羲作为东夷族的领袖,风姓四小国的始祖,在他的“领土”上有庙祀三处。除凫山羲皇庙创建最早、规制最大以外,以南在滕州的染山有一处,以北在邹县南关有一处,都较凫山的小。这三个地方尽管分属三地,但均在凫山山系内,相距不过十余里。

染山人祖庙

1、简介
染山人祖庙,是座古老的灰色建筑,由于经年失修,已破烂不堪,这就是文革后仅存的原染山庙二殿,已不复当年那气势宏伟、庄严肃穆、金碧辉煌的染山庙。

当年寺庙东西有40米宽,南北70多米长,共分三个殿,第一个殿叫大殿,大殿横匾上书写着"开天立地"几个大字。里面供奉着人文始祖伏羲,山神、土地分列两旁,二殿、三殿供奉着人母娘娘(女娲)、王母娘娘、火神、财神、阎王、华佗等神像,寺庙全为歇山斗拱结构,金碧辉煌。


二殿

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原庙的遗址,大殿、三殿的石头地基还在,原先栽植的柏树仍存20余株,现郁郁葱葱。

2、传说
相传,伏羲氏不仅在这里生活过,而且还在离此不远的八卦山上画过八卦,创作了河图、洛书。

在春秋战国时代,墨学创始人墨子曾在染山下广收门徒,传授墨学。有次,连日秋雨过后,墨子看到满山流下的雨水带着色彩,墨子经过多次观察,终于发现满山的野果壳在雨水浸泡之后流出色液,于是就发明了坑布之法,引导山民坑染布料,并对当地山民提出了“宜耕则耕,宜染则染”的主张,后来他又将这一感悟上升到哲学的角度,写出了哲学名篇《所染》,这也使染山由此而得名。此时伏羲庙的香火很旺盛。达到了“千里奉祀”的场面。

3、石刻印证历史

根据文献、唐碑碑文和现存二殿石柱建殿年代及庙基发掘文物分析,染山伏羲庙始建于东汉后期,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香火经久不息,现仅存二殿。数次整修,其中在唐、明时期的整修都有铭文记载。

庙内有一唐碑,20世纪60年代初由原滕州县博物馆收藏,是迄今滕州仅有的3块唐碑之一。唐碑上书"唐朝二次蔚迟敬德监工"字样的石碑。

二殿外墙面共12根石柱,每个柱子刻有的施主名讳、建造日期等字样清晰可辨。如:

“穆庄村造柱”、“时能”

穆庄村造柱
时能 韩氏

大明正德元年岁次丙寅三月初八日立

“穆庄村造柱”、“时弘”、”时谅”

穆庄村造柱
时泰 黄氏 男 时弘 时谅

“穆庄村造柱”、”时兴”

穆庄村造柱
时兴 韩氏
朱现 程氏

由此可以确定在明正德元年(1506年)间,就有时氏在大坞镇穆庄村繁衍生息。

2010年底,滕州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在对伏羲庙进行考古调查时,在庙门前台阶西侧基础石上发现一金代石刻。石刻内容为:

“汉囷村孟政,虔心独管安砌前檐阶基所用功匠力物自办了毕。承安五年正月上旬日,孟政记耳。”

刻文共38字,字体刚劲有力,行文张弛有序。石刻纪年为金朝金章宗年号。该石刻记载了伏羲庙的一次修缮过程,时间为承安五年,即公元1200年,南宋光宗时期,修缮工作的负责人为汉囷村孟政。因当时的山东在金朝统治下,所以石刻纪年为金朝金章宗年号。

据明志记,唐长兴年间(公元930~933年)重修,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90年)再修,乡进士赵大钧有云:

"染山之祠其兴久矣,推其所自,盖其西20里有伏羲,画卦山在焉,官为建祠,千里奉事。"

据《齐乘》记,

此祠专祀伏羲,明时殿为二层,前祀伏羲,又增祀神农黄帝二帝,后殿祀帝像,呼为人祖。

旧志云:

“伏羲氏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伏羲同母娣曰女娲氏,生而神灵,佐太昊正婚姻以重万民之判,是为神媒,继太昊治天下而为女皇,其礼以玄鸟至之日,用太牢祀之。”

注:

1、撰写内容来源于个人收集的文献,属学术探究范畴。
2、版权属于时进军个人,转载需注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