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5 《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
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的第181天,今天阅读的内容是吴非写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学生有属于自己的“课外”这一节的内容。
作者在文中写道,他常常关心学生课外做什么,特别想知道他们在读些什么书,他并非要干预学生的个人空间,他只是想到,学生的“课外”和“课内”必然有某种特别的联系。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在“专业”之外获得的启示,往往更能激发作为老师的我们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灵感。因此,我们应该时常劝说学生多关注一些”远距离的知识”,不是因为有用,而是借此发现世界的辽阔。
根据我们日常教学所发现的情况,学生是否有智慧,学科考试成绩未必说明问题。而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痰吐到可以体现一二。
语法、修辞、逻辑,中学课程有淡化的趋势,但如果学生能够自学这方面的知识,再去观察现今的应试教学,会觉得水准有限,很多“复习”纯粹浪费时间,但凡有这方面自学经历的学生,往往鹤立鸡群,因为他看得清,也看得远。
我们都知道,虽然都是老师,但是教师文化背景差异大,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样。中学生文化积累差异极大,教师教学不免顾此失彼,很难兼顾。同一个班里,学生有很大的差异。那么这种差异极有可能是在课外形成的,那些思维敏捷、有幽默感的学生,课外的阅读和交流显然高于一般人。他们的差异并不是习惯和风格的差异,而是精神追求的不同,这种不同最终一定会形成文化层次差异或者冲突。
如果都得用考试这把尺子去量,很多学生未必尽有优势。让一门内容非常荒诞的科目也能考出“优秀”或“A”,未必是良好的学习经历,作为教师,可能现在就应当有这样的文化预见。
作者在文中提到,他会有一种担忧:在学校教育中,只重考试成绩,不重文化修养,越往后,学生差异越大,最终有可能形成缺乏共同话语的不同人群,文化价值观业因此拉开差距,在精神上进入不同的阶层,最终在重大社会问题上形成观念的对立。
教会学生“课外”如何度过,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课外,长大后他知道“业余”如何度过的,比成天讲“应试”要有用。
读完今天这节的内容我有一点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承认:有的时候我们也旨在培养一个个学习优秀的人。而所谓的“优秀”可能最多的也只是体现在成绩上,然而,我们是否想过:在全力提高他们成绩的时候,我们是否忽略了他们的“课外”生活呢?他们在课下所学的所关注的可能并不是因为“有用”,而是因为他们感兴趣,而这些正因为他们感兴趣,所以课外的生活才吸引着他们,正是有了丰富的课外生活,他们才有了精神追求的差异,才最终体现在观念的差异。一个学生是否有智慧,就像作者探究时所说的那样,并不靠学科成绩来衡量,而是取决于他的为人处事和日常谈吐。教会学生度过他们的课外,是我们工作中的任务之一。
日更第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