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辨生辩,因辩而变

2021-01-14  本文已影响0人  情深深爱萌萌

由辨生辩,因辩而变

昨天工作室活动,围绕主题“让学习真实发生”展开辩课。

活动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结束,我大体回顾,觉得这一次的辩题很好,想从两个方面记录这一次活动。

首先是教师的。一上午的活动:大家一起听课观课,议课辩课,总结解惑,基本上运用了“看听讲想做”的所有元素,通过动静转换,实现了有效教研和深度教研,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践行了让学习真实发生。

我以为何为让学习真实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二是有思维的参与和培养;三是能够解决问题或重难点,学有所得。

所以上午的活动契合了这些条件,老师们为此而认真听课观课,提前学习储备相关理论知识,辩课中唇枪舌剑甚至争论不休,因为思维碰撞而产生的智慧火花又使大家启示良多。

其次谈学生的,也就是此次辩课最应该关注的主体。

让学习真实发生既是教师从备课,到上课,到评价检测做到教学评一致性的重点,也是教师转变课堂观、学生观,从而关注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标志。

我们说让学习真实发生的关键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和参与,课堂应该围绕重难点多一些任务驱动下的真实的静思默想,让学生多一些发现创造和思维碰撞的机会,才有可能多得。

在四年级《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老师问孩子们:“尝”与小儿游的“游”与群儿戏于庭的“戏”有什么区别?这一问运用了联结策略,指导学生思考发现其中的不同;再启动先备经验,让孩子们想象练习:尝与诸小儿游于_____,做_____。接着思考“到了这么多地方,此时的状态如何?”学习根据意思为“折”定音。看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是怎么做的?想象练习:看到满树的李子,纷纷大叫:______。一边叫,一边喊:“______”!王戎又是怎么做的?接着指导朗读“信然。”

可以说借助情境创设,步步为营,努力引导孩子们学习文言文,会学文言文。

但是,整体上看,从开课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入手,到学习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到运用故事的六要素讲故事,虽然设计比较精巧,课堂教学比较顺畅,但这恰恰值得我们反思:有没有让学习真实发生?比如,先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意在梳理结构,这是建立在学生已经了解大意读懂故事的基础上,而事实上,开课不足五分钟,学生并没有经历借助注释、插图、上下文来理解文言故事的过程,所以,即便他们答对了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教师也不应该就此“信然”。

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喜闻乐见又朗朗上口的儿歌。朗读课文是一个重点目标,意味着学生需要经历教师的引领、点拨、指导,在课堂上从自我朗读水平开始,到指导后有一个质的变化,但绝不是听一听老师的范读,仿一仿老师的朗读就能达到的。

《朗读者》说:要朗读某篇文字作品,这作品里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要首先解决声母、韵母、声调、轻重、儿化、音变等问题,真是字斟句酌、不能马虎的事。而这恰恰是一年级语文课应该教给孩子的,也是朗读指导的重点所在。

那么,要想指导读好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除了想象下雪时你的心情,还有什么好办法?怎样引导孩子们经历这个学会朗读的过程?

首先,看每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再读一读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韵母都是a!

回想a这个韵母:嘴巴大大地张开,加上高平调值,是不是有一种想要表达情感的感觉?对了,读好这句话,关键是读好这个“啦”字,做到发音到位、字正腔圆。试一试。

第二种方法:看这句话的标点符号有什么不同?怎样读好感叹号?语调高一些,加上合适的语气。这句话语言表达上还有一个特点——反复,又有叹号提示,是不是更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过朗读时二者应该有一些微妙的区别,前面低一些,后面高一些;前面短一些,后面长一些,也能表达高兴的心情。试一试。

第三种方法:闭眼想象,冬天的一个夜晚,雪姑娘悄无声息地降临人间。早晨,当你和妈妈一起出门上学,一下子看到雪花飞舞,大地银白,你随口自然而然地说出这句话:下雪啦,下雪啦!对了,这就是有情境、有任务,让学习真实发生的过程,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们会有无限创意!

辩课不等于辨课,但是二者又密不可分。观课伊始,辨课即随,在不断明辨的基础上,我们带着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点,进入辩课。通过不断地辩课,教者、观者、评者的思维、观点不断碰撞,又进一步促使两个阵营的同伴对“让学习真实发生”主题下的现代课程观变得澄明,从而帮助每一个参与者更好地辨课,能够分辨什么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让学习真实发生的好课,什么是真正以学为主,让学习真实发生的课;什么是有思维参与又能促进思维培养的好课,进而人人都能上出让学习真实发生的好课。如果能够通过此次辩课而影响大家的课堂发生一些改变,意即由辨生辩,因辩而变,我想,这也就达到了我们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