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少年年薪201万,高分女孩选了北大考古,换了你,怎么选?2
三个勇敢的年轻人
有些年轻人,是真的勇敢。
23岁的95后女孩黎彦君,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是文献古籍修复师。
她说:“当时刚毕业,什么都不懂,觉得我可以,就来了”,“真的很有趣,一直做到现在”,“每天上班还是挺快乐的”。
小姑娘文文静静,一步步耐心操作,不浮不躁。
阴差阳错入了行,然后持续喜欢着,这是难得的幸运。
全村人的骄傲钟芳蓉,凭借着676分的好成绩,报考了北大考古专业。
她解释道,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
敦煌女儿樊锦诗,1963年自北大毕业后,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敦煌石窟。
这是传承。
女孩的选择挺浪漫的。
北大的回应也很真诚,愿她找到毕生所爱。
还有华为年薪201万的“天才少年”张霁,他说自己只是个普通人。
他提到,很多年前自己选择计算机专业,并不是因为看到这个专业能赚钱,当时整个互联网行业还处于一个低谷状态,但他依然选择了喜欢的专业。
201万,回赠的是他这么多年来的热爱和坚持。
入选这个天才计划的,还有个女孩,年薪也是一百多万。
人生怎么这么美好。
选择的事,就是热爱的。
热爱的,还做成了瞩目的。
好多人把这当鸡汤,其实他们不懂,人最难的就是坚持。
选择热爱,其实是人生的捷径。
足够专业,就会无敌
钟芳蓉报考考古专业的消息爆出时,掀起了一波讨论。
有人说:估计老师们都失望了。注定不是一个大富大贵的行业。
也有人想到了当初的自己,觉得又欣慰又难过,好像是四年前的自己,赢了。
每一年的高考报志愿,都是如此。
既要考虑前途,又要考虑钱途。
我当时报考的时候,心里很想要选新闻来着,但是却违心选了经济专业。
在生存面前,一切理想都是渺小的。
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找不到好工作,十八年的努力真的就白费了。
这里面不仅是自己的奋斗,还有父母的心血。
被学费掏空的家庭,亟待反哺,这里面没有你可以任性的余地。
所以当钟芳蓉的父亲说她,一向把钱看得很淡时。
还挺羡慕她,不用考虑这么多。
也不觉得她的选择是错的。
因为决定你未来的,不止是你的专业,还有你专不专业。
华为天才少年和天才少女的201万、156万年薪着实教人艳羡,但还有个数字不容忽略。
“天才少年”里面最高一档的年薪,全球只有4个人拿到。
简历筛选、笔试、初次面试、主管面试、若干部长面试、总裁面试、HR面试,层层杀出。
全中国就这么几个人,名额实属难拿。
再说樊锦诗老师,63年的北大毕业生,妥妥学霸,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副省部级医疗待遇。
所以选择什么挺重要的,选择之后干了什么更重要。
考古专业做到顶尖级也了不得,反观那些选择了实用性专业的,好比会计、法律,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
赶潮流选择的专业都怎么样了呢?
计算机是潮流,后来程序员过剩了;
金融是潮流,现在市场不行了。
你的一生太长了,足以跨过一个潮流。
也足以,把热爱变成专长。
天长地久,终有所成
这么多年过来了,要我评价自己的选择,我会觉得,我没做错。
哈哈,虽然没有去选择那个喜欢的。
因为涉世未深的我,对新闻专业产生的那不叫热爱,顶多是在狭隘的世界里,知道的那么一个还算不错的职业。
过去十几年都在上学,对新闻专业实际的工作,没有了解,更无从体验。
所以真的错过了“所爱”,其实也没那么可惜。
大多数遗憾,都是因为现在不够好罢了。
最近看《人间值得》这本书,觉得很解压。
作者中村恒子70年来,兢兢业业地从事心理医生这一工作。
她一开始选择当医生只是为了糊口,并不是出于喜欢。
时间久了,她也就习惯了这份工作。
无所谓喜欢或讨厌,只是从事一项工作。
她教给我们:
如果你能遇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那再好不过。但这种情况就像买彩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断工作着,或许哪一天就会遇到一份让你喜欢的工作……带着这样的心态,工作中莫名的压力和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她还说,凡事不用总是想着做到100分。
最糟糕的时候,只要避免不及格就可以。
这太太太解放我了。
因为我总是希望给自己最好的,总希望做到自己最好。
在她看来,与其追求完美,挫折不断,不如以笨拙的方式坚持下去。
总是想着逼自己一把,结果就是无法坚持。
因为谁也受不了,被逼着过一生。
定一条界线,努力进取,确保成绩不低于这条线即可。
热爱、专业和现实。
热爱是幸运的人生,你需要做的,是听从你的心。
专业是努力的人生,无论选择了什么,都有机会成为最好的。
现实是笨拙的人生,不是最好的也没关系,天长地久,终会有所成的。
人生很多条路,走哪条路都行。
你别紧张,来日方长。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