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男篮夺冠对于企业人才发展的启示
在刚刚结束的雅加达亚运会男篮决赛中,经过四节激烈的比拼,中国队以84-72击败老对手伊朗男篮,夺得本届亚运会男篮金牌!
时隔八年,再次登顶。除了夺冠的喜悦,舆论纷纷为姚主席上台以来给篮坛带来初见成效的变化而点赞。
对于培训者而言,除了欣赏篮球比赛的魅力以外,也可以从篮坛的成功中获得启示,让我们多一个角度了解成功团队打造的内涵。
一、优秀运动员是赛出来的
在一次访谈中,姚明提到中美篮球差距背后的原因时,他提到NBA常规赛就打82场,而CBA只有32场,人家的一半还不到。而高密度的比赛中,其实是最能锻炼一个篮球运动员的,尤其是大赛。因为“优秀的运动员不是训练出来,而是赛出来的。”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姚明上任篮球主席后,在男篮里推动了红蓝双堆制度-把原来的一支国家队,变成红蓝两队,由不同的教练,不同的运动员组成,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年轻队员能够有参加大赛,得到锻炼的机会。
同样的话,套用在企业也同样适用,“优秀的员工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锻炼出来的。”这个跟培训界已成共识 的“7-2-1”模式相吻合。
7-2-1 模式:一个人的学习成长,70%是在干中学,在工作问题的解决中成长,比10%课堂学习,20%的与他人互动交流中学习,都要多得多。
这也是为什么“行动学习”项目近年来受到企业欢迎的原因。学员不再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带着本身就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来到课堂进行互动讨论,老师在旁引导催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个人的学习提升。
对于企业内的高潜人才,有意识地分配更多的任务,赋予更多的职责,甚至让其在现在比较流行的项目制活动中担任特定角色,都是有效的培养途径。
在A公司应届生的培养项目中,就通过设置模拟项目,可能是举办一次产品知识竞赛,组织一场团建活动,安全意识推广等,让小组成员能在项目的策划执行中,锻炼职场基本技能。
二、选,比育更重要
我们都知道,选出优秀篮球运动员是一个队伍是否成功的关键。而过去,我们会选出在联赛中表现表现优秀,兼具大赛经验的运动员组成国家队,这已经成了不假思索的做法。但是细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个机制实际是在扼杀年轻的高潜质运动员。
假设一个球员20岁开始打职业比赛,初进联赛,由于经验缺乏,一般都是从替补打起,头两年基本都是垃圾时间。一直到26、27才可能慢慢地能够达到首发,获得更多的上场时间,算是在联赛中能够冒出头。27岁进入国家队。
同样需要等上2年左右,才可能有稳定的出场时间。这时也差不多30岁了。
简而言之,就是年轻的优秀种子等待的时间太长。
而红蓝队制度的设定,让更多年轻运动员比以往更早地能够得到国际比赛机会,得到锻炼。同时,也让其中优秀的年轻选手,所谓的“长板人才”可以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图片中新疆的年轻阿布,就是姚明所说的,“打出来的人才。”
放在企业运作中亦是如此,大家口头上都在说“要让管理队伍年轻化”,但是很多时候这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很多企业还是遵照着“求稳”心态,通过论资排辈来选拔人才,总觉得员工年轻不够沉稳,还不足以挑重担。
实际能挑重担的年轻管理者有的是,缺的是一个有效的人才筛选机制把他们选出来。当然,同时在公司建立一个良性的竞争文化也非常关键。也因此,许多优秀的公司会把时间资源花在人才盘点和筛选上,为的就是要把人选对。
人才选育,实际上是两个动作:人才的甄选;人才的培育。
作为培训从业者,我熟悉各种培训方法,但我们更应该清楚, “选,远比育重要。”
把人选对,后面的培训基本是水到渠成的事儿。给优秀的人才以平台和机会,只需在过程中提供资源和适当辅导,他就能把事儿给做好,成长得也快。
比如,A公司应届生的培养项目中,就通过设置模拟项目,除了让小朋友们得到锻炼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项目中,进行学员评价,能力等级划分,选出好苗子,也警惕坏苗子,同时,为集训后的定岗做好准备,尽量做到人岗匹配。
优秀的篮球国家队靠的的是优秀后备人才的储备,健康的企业队伍的搭建也需要依赖健康的人才供应链。
良好的机制,保证每个层次的人才能者上,庸者下。
参考资料:
1.《影响力》【美】罗伯特·B·西奥迪尼/万卷出版公司 / 2010
2. 《交互式培训》 Harold D.Stolovitch(作者), Erica J.Keeps(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