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勤记·354:有效教学的思考
五勤记·354:有效教学的思考
上的课多了,开始关注有效教学,特别担心教学陷入到误人子弟的漩涡中。
问担任过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海,他说: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评定标准,他所在的语文组,有校区与学区的每周教研,一方面要写教案,一方面有师傅带,每周最少听师傅上两节课。学期末有合格率与优秀率的评比,但他认为这不能算是有效教学的依据,教学有效与否和学生、老师都有关系,不是一堂课能体现出来的。
查阅有效教学的相关书籍,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教学是一种生命历程,教学的很多效果(特别是能力和品格)具有体验性、模糊性、潜在性。教育教学里存在大量混沌的、灰色的地带,在这些地带,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学手段都能产生相应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是因为,教育教学所作用的人,其生命成长本身就具有致密、混沌、复杂、非匀速的特征。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程度。”
书中还举了一个《圣经》与竹篮的故事:老人带着孙子每天读圣经,可孙子既不理解圣经里的意思,合上书本就把读的内容给忘了,质疑这样读圣经的收获。
老人把一个装过煤的竹篮给孙子,让他到不远处的河边把水打回来。可无论他把速度提得多快,竹篮里的水在到家之前都漏光了。当孩子喘着气说这根本无用时,老人让他看看竹篮的变化。孩子发现篮子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老人说:这和你读《圣经》一样。你可以什么也没记住,但是,在你读《圣经》的时候,它依然影响着你,净化你的心灵。
教与学本身不是一条直通道,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在同样的作文课堂上,有的孩子为300字绞尽脑汁,有的孩子已经开始尝试写小说了。
教师自己要成为践行者,这样更能明白教学中的难易度,在有效教学的路上,起码先保证方向不偏离。
教师不仅传递的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与态度。
正如俞敏洪所言:影响人生最大的是爱好,以及沿着爱好持续不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