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的自我服务偏见
在人性中,有一些我们难以察觉,但却真实存在的弱点。这些弱点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从而使我们的人生在不知不觉中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越早清除这些弱点,生活的列车就会越早驶向正确的方向。
1
心理学研究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有一种“自我服务偏见”(selfserving bias)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运气和外在的因素。比如国军打了败仗,就要狡辩说,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二、与他人相比,认为自己更好。比如多数成年人会认为自己对父母的赡养所付出的要比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多。
三、盲目的乐观主义。比如新人在领取结婚证时,都会认为自己将来离婚的可能性是零。
四、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比如当我们在微博上支持某个观点时,我们会以为其他人也支持同样的观点。如果我们撒了谎,我们也倾向于认为别人也是不诚实的。这种高估自己观点和弱点的普遍性的现象,叫做虚假普遍性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而如果我们在某件事情上表现出了较高的智力和品德时,我们则会低估它们的普遍性,这种现象叫做“虚假独特性效应”(false uniqueness effect)。
2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有自我服务偏见呢?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记忆处理的副产品
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这叫“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
比如已婚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比配偶做了更多的家务。心理学家指出:“也许这不正是由于我们更容易想起自己做过什么而往往很难想起自己没做过什么或者仅仅是看他人在做吗?”
再比如有些人请朋友帮忙,朋友拒绝了他,他就会很生气:“我帮过你那么多次,你就不能帮我一次吗?”也许那位朋友已经帮过他很多次,但他进行了选择性记忆。
二、自我服务动机
我们寻求自我认识,渴望评定自己的能力。
我们寻求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的概念。
我们寻求自我确认,渴望提升自我的形象。
比如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Valdis Kerbs分析亚马逊图书销售数据后发现,支持奥巴马的人偏向购买正面描写奥巴马的书,而不喜欢奥巴马的人则是批评奥巴马的图书的主要买家。
再比如“赵薇事件”中,普通网友和公知大V都会更倾向于能够支撑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对那些与己不合的信息视而不见。
3
既然人性中都有这种自我服务的偏见,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有效应对这种现象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克制自己,顺应他人。
既然有了这种对偏见的自知之明,我们只需要有意识地引导自己避开自我服务偏见的误区。人并非理性生物,而是由情感驱使,被偏见支配。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克制自己的情感而运用理性。
而在和他人打交道时,就需要利用自己的理智来顺应他人的情感。
富兰克林说:“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顺应他人,就是在自己的认知行动中允许他人拥有自我服务偏见,因为大多数人都无法成功地清除这种偏见。
克制自己,顺应他人,就是对自我服务偏见的最好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