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非虚教育想法

直面高中学生的“自主”真相

2018-06-03  本文已影响289人  张非虚

——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动力缺失之探究

直面高中学生的“自主”真相

(一)理想中的“自主”

一对父子同时种树。树苗成活后,儿子时常浇水,父亲却很少照看。几年后的一场风暴,儿子种的树被连根拔起,而父亲种的只掉了一些枝叶。原来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深处扎。如把树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它们就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当然就不容易被风刮倒。

所有的教育者都羡慕那个智慧的“父亲”。自古以来我国就懂得自主学习领悟的重要性。比如广为流传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比如孟子就曾说过:“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孟子认为,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有所得,这样才能将所得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而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成为了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必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育学生为自己汲取知识养料的发达根须使其茁壮成长,这是所有成功教育的共同追求。

我们所说的探究,就是使学生对世界的认识由具象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逐渐深化,从而实现对某种普遍规律和本质真实的把握。这是一条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科学认知之路,一条通向真善美理想境界的光明之路,一条通向未知世界的其乐无穷的探险之路,一条必须由学习者亲自尝试和开拓的艰辛之路。

我们一直相信好奇心、求知欲是学生最美好的天性,他们的“自主性”中蕴含的无穷能量是教育者所能依靠的最得力助手,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

于是我们对这种美好天性奉若神明而备加呵护宠爱,唯恐伤害,以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敢有半点闪失。我们一直相信,只要我们不加以束缚和伤害,我们纯洁无瑕的学生就会受美好天性驱使,全心全意地追随我们,在探究真理的路上尽情绽放自己最美的生命之花!总之,我们把最美好的教育理想都寄托在对学生“自主”天性的热切期盼和无穷信赖之上!

直面高中学生的“自主”真相

(二)迷失了的“自主”

但事与愿违,在教育的现实中,我们渐渐发现自己碰壁了:思维的惰性和对知识的冷漠正在侵蚀着我们学生本该越来越聪慧的头脑;我们所珍爱的学生的宝贵心智在重重诱惑下流向了岔道,误入歧途,尽管身不由己!

走出象牙宝塔,走进时风俗雨,我们就会发现世界早已不是我们的想象,而我们的学生却是风雨中最真实的存在,他们的美好天性也难免受到侵蚀!

我们不得不深思:到底是什么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块本该洁白无瑕的美玉蒙上了尘垢?我们学生“自主”求知的天性究竟丢失在了哪里?

首先麻醉在丰裕舒适的物质享受中。

直面高中学生的“自主”真相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只有切身感受和周围世界的矛盾冲突,才能激发出最强烈的探索了解世界的内在动力。

如今的整个中国就犹如一“暴发户”,当今的孩子们该算是“富二代”了,坐享前辈的劳动成果是他们的宿命。中国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父辈们由于物质缺失而产生的对孩子的畸形补心理,助长了这种享受。

“逸豫可以亡身”乃自然之规律,客观之真理。有人提出“再富不能富孩子”,这绝非危言耸听。正是这种“温柔富贵乡”成为了扼杀孩子们思考力想象力意志力的摇篮。这种在温室中长大,蜜罐中泡大的孩子还怎能有动力去体味探索求真的艰辛?

其次淹没在虚拟网络的惬意畅游中。

直面高中学生的“自主”真相

电脑网络是人类智力创造的辉煌成果,为改善人类生活起到了里程碑式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在客观上也为人们脑力劳动的怠惰创造了条件。因此有人说这是一个“电脑发达了,而人脑瘫痪了”的脑残时代。

“用进废退”乃达尔文自然进化之规律,当我们年青一代学生非常幸运地惬意地享受着别人的劳动成果带来的便利时,无形中就种下了荒废自己头脑的祸根。

另外,刺激的网络游戏等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理想的虚拟空间,完全迎合满足了他们在智力上自我实现的本能需要。这样使自己的心理需求在刺激的虚拟空间得到了充分满足的孩子,还会对现实世界的真相有足够的探究的兴趣吗?

再次迷失在光怪陆离的俗世浮华中。

直面高中学生的“自主”真相

在工业文明大力发展的今天,我们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朴素真理已经越来越遥远。世界在朝着远离本真,肆意浮华的方向迅猛发展,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

我们不谙世事的学生更容易被事物的浮华外表迷惑,容易对事物作出失真的判断,从而形成背离本真是非颠倒的价值观。

教导一个这样的相信眼见为实的自信的孩子去探索求真的老师不会被认为迂腐至极吗?

最后埋葬在不切实际的教育环境中。

直面高中学生的“自主”真相

眼睁睁地看着学生们背离我们走得越来越远时,本来有职责把他们拉回正道的教育却如此无能为力到没有了尊严的地步!当我们只能以空洞不切实际的爱、赏识、尊重、个性等口号来敷衍学生时,又能有多少说服力呢?一方面相信我们的学生潜藏着无所不能的美好,另一方面又认为他们如此脆弱无力到不堪一击。当一个学生明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时,谁还愿意委屈自己为了老师而去学习?!没有了教育的尊严,就没有了教师的尊严;没有了教师的尊严,又怎么能教育出有尊严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又怎能“自主”?!

总之,在世俗尘埃的层层堆积下,我们所期盼的学生“自主”的童话无情破碎。在强调“自主”的课堂上,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构建之间就难免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这时的教师要么控制课堂的话语权,成为千夫所指的灌输说教者;要么向学生妥协,降低自己的价值标准,还学生以“自主”。

于是,我们给学生的所谓“自主”,很多时候只是成了让学生逃避责任的借口,成了让他们无所顾忌、放纵妄为的理由。当我们让给学生的“自主”空间,变成了让恶魔撒野的沃土时,我们还大谈减负放松要还学生以权力还学生以自由又有什么意义?学生思想的阵地,真理不去占领它,就必定会被杂草充满。放纵杂草充满学生生命力旺盛的心灵,这无疑是最让我们痛心的罪过。在左右为难,力不从心的尴尬处境中,教育一直在折磨的更是自己!

(三)回归后的“自主”

如今学生的“自主”现状,纵然有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本人认为,作为负责任的教育至少可以且应该在如下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1、用必要的有一定强制效力的规则对高中学生的行为加以约束规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确立起“自主”的基本立足点。

自主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能力,一种责任。尊重和爱固然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责任感更是教育的精髓,能承担相应责任的“自主”才会更有力量。今天的高中学生即将成为步入社会的成人,习惯遵守一定的规则形成必要的自我约束能力,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理想境界。

如果怀疑教育真善美的价值标准,那就是否定教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于要求“自主”的高中学生而言,即使老师们不辞劳苦使尽浑身解数来引导学生追求应该追求的东西,在今天这个丰富精彩的世界中,又怎能单凭教师的个人魅力和影响来构建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信仰大厦?

在强调教育个性化的今天,否认共性的构建就是否认个性的发展,否认学校教育的价值!只有构建共性才能发展个性,构建共性就是发展个性。而学校教育的基本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一将来能在社会上“自主”的根本。

    2、确保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这二维目标的真实实现,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果的关键。

如果这两个目标落实得好,就能使学生的“自主”能力获得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形成一个开放而牢固的大厦,从而能自觉抵制一些不良诱惑的影响。而目前这两个目标显然还只是一个笼统而抽象的概念,缺乏具体可操作性,不能保证按过程分步骤循序渐进地有效实施。因此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持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用短期的考试成绩或某一节公开比武课来评价教师的行为违反了基本的教育规律,只会助长急功近利不负责任的投机行为,伤害教师按规律负责任从事教育的积极性。

3、仍然应该提倡把科学的,有效度的精讲精练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成功的示范激发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思维品质,弥补他们”自主”性上的先天不足。

自主合作探究主要是我们要努力达到的一种理想目标,而并不是新课程的一种必然的形式。但如今层出不穷的新课程公开课表演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贴上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标签,一时间自主探究成了新课程的代名词。一堂堂高效课的公开表演,老师们费尽心思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指导方法,竞赛着把一场场自主合作探究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如何?我们的学生真的探究起来了吗?通常也不过是成功地为学生注射了一剂剂强心针,看似热闹了,但终究难改变学生主动思维疲软无力的现状。实在是隔靴搔痒,事倍功半。这种探究只是教师们应景展示的一种教学形式,而不是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走出这种脱离实际的误区。

其实激发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方式是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思考的乐趣。这种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悦才是最持久最强有力最具有衍生价值的无尽宝藏。而成熟的讲练结合模式能最直接最简便且最具操作性地让学生体会到更高境界的智慧。关键是教师的讲析和练习设计,要能紧扣住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水平,要有着眼于人的持续、全面发展的视界,也就是要真正以三维目标为指导。这样,成功的体验就能激发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进一步深入的兴趣。本人认为这实在比为兴趣而兴趣的所谓激趣要有实效得多。我们又何必视之为洪水猛兽而谈虎色变呢?

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可行的措施才能使我们把想象中的学生“自主”变成实实在在的教育成果。这是我们所有教育人的共同期盼,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心付出!

当然任何时代的教育问题都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所以也不是仅仅教育就能够解决的。这是一个物质发达精神萎缩的时代。不能够让这样的时代耽误了一代孩子,甚至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那样我们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我们无力改变社会,但我们必须改变教育!改变了教育才能改变社会,就能改变社会。教育在任何时代都应具有适度的先导性和超前性,是靠教育来拯救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的时候了!

让我们共同呼吁,希望研究教育的专家们和教育行政的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志之士,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当今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现状,依靠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制度甚至必要的法律强制手段,使教师、学校、家长、社会、政府形成合力,为教育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最好能制定一部效力高于其他法律之上的《教育法》,保障优先发展教育!因为教育的美好今天,才能带来社会的美好明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