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演义(33):太白下凡
李白像
(33)太白下凡
纵览本次人类中华五千年文明,不同朝代以各样文学、艺术形式承载其当时历史及文化,从上古神话、先秦散文,到两汉辞赋、魏晋骈文,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朝文学流光溢彩,所有这些都被用来传载神传文化,让后世人能听到创世主远古之呼唤,让人们依稀能通过这些千古流传的文学艺术作品,看到神言、神迹,保持神人之联系,不至被彻底毁灭。
唐朝最令人瞩目之文学成就当属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起,唐朝著名诗人即层出不穷,盛唐时期有贺知章、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有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有李商隐、杜牧等,众星捧月,更衬托出诗仙李白引领一代风骚,将中国诗歌推向顶峰。后世宋、元、明、清虽也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总体水平皆无法望唐诗之项背,唐诗成为中国古诗不可逾越之巅峰。
盛唐诗潮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而其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者当属李白之创作。李白诗歌,最充分亦最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热情饱满,蓬勃向上,积极乐观,个性色彩,神传之笔,修炼精髓,李白所拥有之这一切造就了中华千古诗歌史、文学史中最富朝气的鼎盛时期。一代又一代世人最津津乐道之诗人,非李白莫属。李白被人誉为“千载独步,唯公一人”之诗仙,其文学造诣亦被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大唐李白作为诗人,开创正统文风、诗风,引领艺术领域之正理,明示艺术领域中人们如何修炼、提高,什么是文人应走之路,何为正统神传文化艺术。
优昙婆罗花青莲出世
李白于唐中宗元年(701年)生于四川广汉(今彰明)青莲乡,此地原名清廉乡,后因李白号“青莲居士”而改名为“青莲乡”。其母梦见长庚星坠入怀中;长庚星即太白金星,所以为李白取字太白。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称李白是“太白星精”,范传正后来为李白撰写碑文时,亦用这一说法:“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李白号青莲居士,他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序》中述说身世: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居士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青莲,原本出自于西域,梵语里称为优钵罗花(又名优昙婆罗花),青白分明,不染尘埃。佛经云,优钵罗花开之时,“万王之王”转轮圣王将来世间普度众生。以青莲自称,及以“金粟如来为后身”,寓意优钵罗花开,转轮圣王将携如意真理来世间。
谪仙展现
李白自幼读书习字,五岁时已展露其超人之天资禀赋。在其《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六甲乃计算年月日之历学,而百家则是诸子百家之著述。李白五岁时,父亲让他读《子虚赋》,十五岁时即作《明堂赋》,与司马相如媲美,谓“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
李白父亲曾把他送到眉州象耳山读书,起初李白读书并不专心,还会逃学。据《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记载,李太白在山中读书,尚未读完,便逃学离去。经过一小溪,见一位老婆婆正在溪边石头上磨舂米之铁杵,李白奇而问之,老婆婆答曰:“磨成绣花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当真可以?”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听后很感动,回到山上苦读,学业大进。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后世所传“铁棒磨成针”之典故即出于此。
《天宝遗事》称,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瞻逸,名闻天下。后世常用“妙笔生花”即出于此处。
开元十三年(725年),时年约二十五岁之李白在游历蜀中后开始仗剑远游。在江陵偶遇丹丘生,并由丹丘生结识著名天台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字子微,号白云子,为唐朝名道。他曾多次受武则天、睿宗和玄宗三代皇帝召见。司马承帧不仅是有名道士,道术精湛,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道法,为他打造阳台观。玄宗妹妹玉真公主还拜其为师。
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读其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之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褒奖之语赞美李白。说其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之因素,此与后来贺知章赞美李白为“谪仙人”异曲同工,二人皆视李白为非凡之人。
义气横飞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左右,李白游太原,在此期间,李白慧眼识英雄,结识当时还在当兵之郭子仪。郭子仪军罪在身,李白仗义向长官说情,为他脱罪。对此郭子仪深深感激。而后遂有郭子仪为李白解官脱罪之回报。二人肝胆相照,演绎千古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唐肃宗子唐代宗时,郭子仪又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并说服回纥酋长,共破吐蕃,大唐江山赖以为安。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因他而获得安宁达二十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皆赖李白仗义,使大唐多一栋梁大将。
皇宫奇遇
天宝元年(742年),由名道吴筠、玄宗妹妹玉真公主和贺知章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下诏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帝嘉之,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玄宗又问及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有李白侍从。
在长安供奉翰林期间,数次机遇显示李白胸中无穷学问,非谪仙不可。李白“醉酒和番书”所传为当时大唐满朝文武无一人识得番国所下之番书,只得请李白上殿。李白酒醉中和番书,传下千古佳话。一般人解释似为李白幼年曾在西域小住,所以识得番书。也有书称,这番书乃东渤海国所下,等等。其实,盖因李白本非常人,“谪仙”两字非恭维之词,李白胸中学识无限,自非常人可比。这也是唐玄宗如此赏识李白一布衣之原故。
高力士脱靴 李太白醉写蛮书图 关良绘李白受到玄宗如此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嫉恨之心。其间,有历史上所传之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研墨、太白醉写蛮书的千古美谈。玄宗虽三次欲为李白封官,然因佞臣的诽谤、嫉恨,终未成功。其实,李白之使命亦非在皇宫。李白在皇宫不足三年,上奏获准赐金还山。
后来,李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县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李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李白长笑而去。(《唐才子传》)
梁园赋诗
天宝三年(744年)春,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梁园(开封)为中心之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天宝三年(744年)夏,李白来到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杜甫。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出道不久,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两人一见如故,成为挚友。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天宝三年秋,在汴州又遇见了高适。高适自幼学书学剑,雄心勃勃。其过人才气、雄健奔放诗句,早已声名远播。
李白、杜甫、高适三人便结伴同行,畅游了梁园和济南等地。三位当世大诗人携手登临高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酣饮豪歌,慷慨怀古。文坛三杰吹台相会之际,都曾写下传世诗篇。
这一时期,是李白创作最丰富时期,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北风行》《梁园吟》等等。
正是这首《梁园吟》,让李白最后一任夫人宗氏对其才华如醉如痴,引出了一段流传后世之“千金买壁”佳话。当时李白挥毫将此诗写在壁上,被后来之宗氏发现,叹为折服。为阻止寺院之人将其擦掉,不惜重金买下该壁,也成就了宗氏、李白这对才子佳人终成眷属之千古美谈。宗氏是一才貌俱佳之大家闺秀,为前宰相宗楚客孙女,并且宗氏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上元二年(761年),宗氏到邝山学道而去。但是由于二人感情深厚,宗氏在李白从永王李磷冤案时多次施救。从此两人没再见面。李白很喜欢最后一个妻子宗氏,曾作诗《自代内赠》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诗人仙逝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抱着平定安史之乱的志向,李白应邀入幕。永王和肃宗争位,不久败北,被坐以谋反失势。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
这时郭子仪请解官以赎,出面为李白说情,使李白免于死罪,改为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由于李白人品高贵,素负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宴请,大家都很尊重他,并没有把他看作一遭流放之罪人。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大赦。他随即顺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之《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心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上元二年,年过六十之李白返回金陵。在金陵,他作客在当涂做县令之族叔李阳冰家。上元三年(762年),赋《临终歌》后仙逝,时年六十二岁。唐代宗继位后以左拾遗之位召李白复出,但李白已然仙逝。
诗仙扬名始于大鹏,仙逝前又以大鹏游扶桑而中天摧之歌,结束瑰丽一生,余风激万世,英名传千古!
修炼境界
进皇宫之前,李白已在修炼,亦有神、佛、道人邀其修炼。在他离开皇宫经过苦修后,李白已然达到高深境界,能看到其它空间很多殊胜景况,并能和众神沟通、交流,随意游弋于不同仙界。这从他进皇宫前后所写诗文中可窥见一二。
李白自幼饱读儒、释、道经书,三教九流皆在其心中,为其所用。后人总是试图弄清李白到底是信佛,还是信道,或是修儒,却不知有更高法门为万法之源。李白在人间修炼,并非受儒、释、道所限。无法用此说清李白修炼得道之法门渊源。李白在其修炼中、修成后所见、所遇在其诗、赋中多有描述,只是很多世人及不修炼之人,特别是近代不信神之人不能理解,只能称之为梦想、幻想、浪漫主义或酒醉之言。
后世大多数人在赏析李白诗词时,多将精力放在常人能看懂之处,却大都不提他所写佛、道、神之理,仙界之景,及其把正道修炼带到诗、词、歌、赋中来之本意。他所带给大唐、带给人间者乃是以修炼正理作为创作诗、词、歌、赋之主导,用以讴歌神;兼之其伟大人格,正统神传之诗风、文风,即真正之神传文化。
诗仙李太白在中华大唐盛世中璀璨峻拔、高远旷世的贡献,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瑰宝中之瑰宝,辉煌中之辉煌。
美哉!伟哉!巍巍哉!诗仙李太白!